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朱权认为,道是自然万物生命大化的规律,也是人摆脱生死束缚,寻求天地同一的方法学问。同时,道还是个自我管理,真正实现心地圆融、心身两便的一种精神意识和人生信仰。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正统十三年(1448),享年71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少年封藩,戎马十年;中年韬晦,寓身学术;晚年学道,托志翀举。以道养生,以道治心,这是朱权提出的最重要的养生观点。朱权认为,道是自然万物生命大化的规律,也是人摆脱生死束缚,寻求  相似文献   
72.
展示设计活动是人的主观活动,这种主观性的前提是实践的二元论,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展示道具是主体活动相对应的客体,这个客体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但它传递的应该是说明信息的信息,因为展示设计活动服务的对象是展品而不是展示道具本身,针对不同的展示目的展示道具传达的信息也应该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73.
关于"无为"思想,今人可谓关注颇多,在刊物上、讲话里随处可见关于"无为"的话语。关于"无为"思想的理论挖掘现已相当完备,这体现了道教思想、教义研究逐渐为世人所认识和重视,这也是盛世气象之必然。关注多了亲近就多了吧。  相似文献   
74.
《中国天主教》2009,(4):8-9
一、圣经的启示 圣经对于圣母死亡和升天的数据,可以说是没有明确的记载。教会钦定圣母升天为信理的根据,更是教会的传统及其信仰意识。所谓信仰意识,即是指各地的信徒均不约而同和长时期地如此相信,亦在礼仪中如此庆祝。由于教会相信圣神是临在于教会内,因此,圣神不可让教会及全体信徒数世纪皆生活在错误的道理之中。  相似文献   
75.
许伦胜 《天风》2003,(7):14-15
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由每一个个体组成了社会。信仰既在我们的思想、意念、心灵中,又在我们的行为上。  相似文献   
76.
对于有着古老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纤维艺术家对于传统的继承和融入现代社会后的创新意识就都显得尤为重要了。中国艺术家应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收国外纤维艺术的精华思想,建立新的艺术理念,在基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把握时代主旋律。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中国纤维艺术家区别于国外艺术家的重要特征。不管是具有传统特征的古老壁挂艺术,还是具有现代气息的立体化软雕塑艺术,无论是从装饰环境还是为了纯艺术的追求,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必将现代纤维艺术推向更加多元化的新境。  相似文献   
77.
儿童创作画的关键在一个创字,它要求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与理解,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对现实生活中的美进行提炼加工,以不同的选材,不同的形式融入童真、童趣,表现出儿童独特的视角。在教学中要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画的模式改变为以学生创作为主,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8.
我国吉祥意识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可的群体意识。传统吉祥图案成了民族传递情感的符号。吉祥意识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的形象思维,增加了艺术语言的含蓄。但是,常常打比方拐弯子说话给我国文化的国际交流设置了障碍;举国上下一片祝祷之声,容易助长说好话、说假话的风气,不利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吉祥题材和吉祥图案过于程式化,失去了汉、唐艺术的创造活力。笔者提倡打破封建迷信,还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以健康质朴。  相似文献   
79.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意境审美的发展脉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虚实相生的观点。意境中的虚实关系以意象作为实处探讨的起点,以境界作为向虚延伸的方向,最后在圆融中获得统一,走向融合,完成意境最终的虚实相生。只有做到虚与实的圆融,才能使意境的审美活动在主体的意识系统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同时也才能产生相应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