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两种路径--兼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要改变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的单一路径的城市化思路,代之以移地式城市化与就地武城市化相结合的两种路径.这两种路径从全国范围看,应当同时推进,共同发展;从城市化的长期趋势看,应以移地式城市化为主导.就地式城市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路径.分析了移地式城市化与就地式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和辩证关系,提出了移地式城市化与就地式城市化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92.
周贵华 《法音》2005,(12):10-19
一、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简述无为依唯识学[1]是在瑜伽行派根本唯识学发展时期由弥勒、世亲的著述(如《究竟一乘宝性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佛性论》等)提出的,与《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等提出的有为依唯识学构成瑜伽行派唯识学的两支。“无为依唯识”作为一个概念描述范型,可以看成是用“无为依”对“唯识”的一个限定。“无为依”意为,无为法心性真如是一切法(万有)之根本所依,这主要从本体论意义上而言。“唯识”则指一切法的唯心(识)性,以及一切法以心为因而缘起,主要从识境论以及缘起论(…  相似文献   
93.
李信军 《中国宗教》2017,(10):76-77
一 中华茶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经》也提及"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由此可见,早在我国的上古时期,先人就对茶及其药用功能有了深刻的认识。到了西周时期,祭祀成为邦国大礼,"茶"被奉为"通灵达仙之物"用于祭祀之中。据记载,周朝专设掌茶官就多达24人。茶作为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的圣物、圣品,在大礼中一直盛行不衰。  相似文献   
94.
幼儿心理理论和元认知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雨晴  陈英和 《心理科学》2008,31(2):319-324
本研究以北京市某幼儿园5个班98名幼儿为被试,使用以表情为线索的社会知觉任务、经典的意外内容和意外地点任务测量了儿童的心理理论各成份,使用卡片分类、拼图任务测量了其元认知各个成份;同时,用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语言分量表测量了语言能力.分析结果表明:(1)3~5岁幼儿的心理理论与元认知策略有较高的相关.(2)心理理论的社会认知成份可以预测元认知各个方面的发展.( 3)在3~5岁幼儿心理理论两成份中,社会知觉成份与元认知知识关系密切;社会认知成份与元认知监控之间的关系密切,特别是与元认知的策略知识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5.
2008年5月31日上午,经历了地震考验的四川大邑县鹤鸣山幡幛高扬。来自两岸四地的500余名道教界人士,云集鹤鸣山道源圣城,举行"中国道教界为汶川地震灾区祈福追荐赈灾大法会"。  相似文献   
96.
脉压差变化对预测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脉压差作为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指标近年来也颇受重视,研究结果显示:脉压差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脉压差升高是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高危的一个标志,它的作用大于舒张压甚至超过收缩压;提示:脉压差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良好的预测因子,也是反映中老年人血管硬化的一个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97.
论环境伦理学的“代内正义”的基本意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倡导“代内正义”是环境伦理学用于激发人们的“生态良知”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代内正义”究竟是谁之正义?这是环境伦理学所必须明确的问题。本文认为,任何以个体为出发点或仅仅局限于族类存亡意义上的正义观都不应当成为环境伦理学的“代内正义”的基本构成要素,而“全球性正义”或许正是环境伦理学的“代内正义”最为恰当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8.
学诚 《法音》2007,(10):15-16
尊敬的觉光长老,尊敬的齐晓飞副局长,各位法师,各位来宾: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为庆祝这一盛事,香港各界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香港佛教界也举办了一系列隆重的庆典活动。不久前,一诚会长和我分别来港出席了香港佛教史上最隆重的鸣钟大典  相似文献   
99.
考察帛书《黄帝四经》和《易传·系辞》之间在思想上的内在联系,是先秦哲学研究中一个新的课题。《黄帝四经》产生于战国早期之末或中期之初,是现存最早的道家黄老作品,而《系辞》过去则一直被认为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但是,正如我在以前几篇文章中反复论证过的,《系辞》由于其与老庄道家的多方面联系,因而并不能被看作是儒家学派之作。通过本文的考察,我们会进一步了解《系辞》与道家黄老学派的联系,同时也使《系辞》道家说有了更充足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0.
王百灵 《管子学刊》2006,(2):126-128
战国时期的金属工艺进入了更新的历史阶段,铜灯具作为青铜器文化中一种后起的新生事物,在战国时期上层人物中已经被普遍使用,陶灯具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明用器.从目前出土的文物资料看,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数量不多,大约有十几盏,此外有大批的陶灯具.盛行于战国至汉代时期的青铜灯,形式多样.常见的灯上有浅盘,中有柱,下有底座;还有一种盘边有柄,下置三足,称"行灯".再有一些灯制作成人形、兽形、鸟形、树形、杯形等,样式繁多,多属贵族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