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巅峰鸿篇巨作,其内蕴的精深的伦理批判思想,既不是科学实证主义的逻辑化伦理批判,也不是抽象人道主义的表面化伦理批判,而是瓦解资本逻辑的现实伦理批判.在对商品拜物教的剖析中马克思伦理批判的这一特质得以彰显,因此,厘清商品拜物教批判的伦理向度的总体特质、基本环节和现实意义,有助于识破商品拜物教以"物"掩盖"人"的虚假伦理外观,从而更深层地理解马克思现实伦理批判所具有的社会效力.  相似文献   
22.
马克思宣告宗教批判已经终结,继而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转向对现实的批判。本文旨在探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一以贯之地推进其宗教批判,思路,分别从三个层面考察宗教批判"道成肉身"转化成了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由此揭开资本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的神秘面纱。以宗教批判为线索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资本主义批判的内在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和其与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之关系所作出的批判性反驳,此外,对于研究改革开放视域下中国社会意识变迁之哲学基础亦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3.
拜物教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戈士国 《哲学动态》2008,46(4):20-2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生活决定意识",认为意识形态是人们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其"颠倒性"根源于生活历史过程自身的变异.  相似文献   
24.
索绪尔的语言学对语符现象以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分析为基础,展示了蕴含其中的语言的一系列两面性,从认识论的视域解读其学理精要,有助于我们清醒理解当下喧嚣的媒介文化,掌握其思想逻辑.  相似文献   
25.
空间拜物教糅合了空间观念的时代轨变,同时映射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衍化。空间在认识论上从抽象到物化的转换,以及由此促成的对空间物性的推崇,为空间拜物教概念的出场奠定了先在前提;空间从物化到商品化的过渡,则为空间拜物教提供了现实显像。与无数商品一样,空间进入到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空间商品化不是简单的、以使用价值为内核的商品流通,而是以资本积累为目的的价值生产,其最终指向空间资本化。空间拜物教导致空间陷入一个无法突围的死循环:空间从物化的商品变为资本,资本又操纵着空间充当物化的商品,对资本的追逐导致对空间的商品化追逐,空间受资本赋魅而化身为让人崇拜的商品物。因此,空间拜物教必然导致空间自身的异化、空间关系的异化以及空间认识论的异化。尽管空间拜物教是由资本主义话语主导而产生的空间问题,但对我们依然有着不可忽略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6.
乔戈 《现代哲学》2023,(1):28-36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包含了对黑格尔理性宗教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祛魅”观念的双重反思。针对黑格尔的理性宗教方案,马克思认为其架通无限与有限的“中介”无法克服两个世界的割裂,反而导致了“泛神论”在世俗领域的“复魅”。此后,青年黑格尔派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属于当代学者泰勒所刻画的“化减论证”与宗教祛魅的世俗化延伸。然而,马克思主张宗教祛魅与世俗祛魅并非相互重叠的同一过程,并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引申,对资本主义及其拜物教批判尚不能够等同于一般宗教批判意义上的“复魅”批判。“复魅”批判实质上作为“祛魅主义”的逻辑延伸,并不足以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物象化”关系所映现的社会关系本质。最终,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蕴含了对启蒙理性及其批判限度在不同层次的反思:既反思了宗教祛魅与世俗祛魅分别在启蒙逻辑中的运用,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澄清了18世纪启蒙方法论在批判现代“复魅形式”时的缺失。  相似文献   
27.
<正>严格地说,马克思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完成其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因为对他来说,真正的拜物教批判理论绝不仅仅在于从客观性的维度揭示物与物之交换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8.
何丽野 《哲学研究》2012,(4):115-121
当代社会是"影像时代"。这里的"影像"是指包括影视剧、广告、网络视频、摄像头、手机拍照和监视器、电子游戏等在内的所有影视产品。影像无处不在,抬头触目皆是。影像全面渗透、参与和控制我们的生活,成为对人影响最大的影响源;影像扩展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改变了人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9.
拉康认为无意识具有语言一样的结构,他对索绪尔语言学进行了改造,并将其应用于精神分析领域。他认为社会是围绕着核心短缺建构起来的,通过引入幻想对象a,对本质内容进行否定,也正因此  相似文献   
30.
为庆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建所55周年,2010年10月23-24日,《哲学动态》编辑部与河南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了精神分析与意识形态专题学术研讨会。与会者主要围绕法国学者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当今西方学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理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选取部分参会论文予以发表,以期深化现代意识形态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