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213篇
  9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51.
徐琴美  袁庆华  王惠坚 《心理科学》2005,28(6):1399-1402
内隐学习是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是不同于外显学习模式的另一种学习模式。空间位置协变是一种复杂的关系,能被人们加工、储存、运用却不被意识。本研究采用反应时和预估正确率两个指标,通过实验比较了儿童对空间位置协变的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效果。结果表明,儿童在面临像空间位置协变这样的复杂任务时有内隐学习模式出现,并且内隐学习的效果优于外显学习。  相似文献   
752.
吕澂先生为蜚声中外的佛学家。作者亲随吕先生攻读佛学多年,对吕先生十分了解。本文就吕先生的为人处事、治学精神,尤其是在佛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一一作了评介。文章写得全面系统,透彻感人。本刊特发此文,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753.
内隐记忆研究的新进展:概念、实验和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林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4,27(5):1161-1164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内隐记忆研究的新进展。内隐记忆概念的描述性和模糊性正受到研究者的批评。对此概念进行更准确地把握在当前愈显紧迫和必要。多数研究者仍继续沿用这一术语.最近的实验研究修改了部分早期结论.并开始与学习和记忆研究的其他领域,尤其是涉及无意识过程的领域互相结合。内隐记忆的解释和建模呈现出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54.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李晓东  袁冬华 《心理科学》2004,27(6):1337-1340
采用实验和问卷法研究了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对自我妨碍有不同的影响。内隐自尊对行动式自我妨碍和自陈式自我妨碍均有影响,外显自尊与性别在自陈式自我妨碍上有显着的交互作用,高外显自尊的男生更倾向于做自陈式自我妨碍。  相似文献   
755.
陈图农  武欣  王志庆 《心理科学》2007,30(4):990-993
认知模型认为抑郁个体存在认知加工的偏向,但是,相对于外显认知,抑郁的内隐认知研究较少。现有研究表明:抑郁个体沉迷于特定的内隐认知偏向:抑郁个体倾向于注意环境中的负性刺激;在概念驱动内隐记忆测验中表现出偏向;更可能呈现出无望感的内隐态度。内隐认知可能是抑郁个体维持抑郁的重要因素,在治疗中,可采用知觉内隐认知、扩展功能失调思维记录、记忆日志和增进注意控制等认知技术改变抑郁患者的内隐认知偏向。  相似文献   
756.
精神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而对疾病的遗传学研究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内表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内表型是可以通过生化测试或显微镜检查发现的内在的表现型,即内表型不是很明显的、外在的而是微观的、内在的,内表型比疾病的外在表现更接近疾病的生物学基础,更少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因而通过内表型来研究疾病的遗传基因有着显著的优势。现有的精神疾病诊断和分类标准都是以临床症状和行为描述为基础的,缺少生物学基础,基于内表型的分析对建立疾病的诊断和分类的生物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内表型可以是神经生理的,生物化学的,神经解剖的,认知的,神经心理学的测量。作为内表型需要满足与疾病共同存在,可遗传,状态独立,在家庭中和疾病共分离,在病人未发病亲属中比一般人群的比率要高等标准。该文在介绍了内表型的概念,说明了内表型的原理,优点与用处,以及作为内表型需要满足的标准之后,进而以几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多动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为例说明了目前认知内表型研究的进展,其中反应抑制和工作记忆可以作为多动症的内表型,注意、言语记忆和工作记忆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内表型,文章回顾了它们作为内表型所满足的标准的相关文献。最后对内表型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57.
IAT在内隐助人态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伟 《心理学探新》2008,28(3):93-96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是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一种新方法,根据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采用IAT对内隐助人态度进行了研究。主要采用词汇测验,目标概念是助人性和非助人性词汇,属性概念是积极词和消极词。通过比较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在不同联结情况下被试完成分类任务所用的反应时之差,来确定其是否具有倾向于助人的内隐态度。结果发现:1)IAT词汇测验中,助人性信息和积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助人性信息和消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2)IAT测验中,男女被试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IAT可以应用于内隐助人态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58.
论内隐学习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地介绍了内隐学习的内涵、机制等内容,进而分析其在二语习得语音、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9.
负性情绪刺激是否总是优先得到加工: ERP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黄宇霞  罗跃嘉 《心理学报》2009,41(9):822-831
文献广泛报道负性情绪刺激在心理加工上占据优势地位, 而也有相当多的研究并未发现正、负性刺激在加工上的差异。不同实验中注意资源量的不同可能是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有研究提示, 在注意资源十分匮乏时, 机体无法区别对待正性和负性刺激, 那么在注意资源充足的情况下, 负性刺激是否一定优先得到加工?当前研究以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图片为刺激材料, 运用线索化范式操纵注意资源, 比较不同注意条件下各情绪刺激引起的ERP波幅的差别。结果发现, 有效提示条件下的反应正确率高于无效提示下的情况, P1、N1、P2和N2成分的波幅也在两个注意水平间出现差异, 当注意资源相对充足时, 正性与负性刺激引起的LPC波幅无显著差异, 而当注意资源相对短缺时, 负性条件引起较大的LPC波幅。这一研究表明, 情绪加工受到注意因素调节, 负性刺激在资源紧张时可以得到优先加工, 而当资源充足时, 机体可以调节资源分配而使正性刺激也得到充分加工。  相似文献   
760.
该研究对北京市男性未成年犯与一般青少年的自尊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他们的内隐自尊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外显自尊方面,除身体自尊外,未成年犯在整体自尊、学业自尊、人际自尊、家庭自尊以及品德自尊均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未成年犯在元自尊各个因子,即自尊调节、目标意识、自我检查、监控策略、现状意识上均非常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未成年犯的外显自尊和元自尊有显著相关,和正常少年相比,少年犯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元自尊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且存在显著的分离现象,即外显自尊和元自尊低于正常少年,而内隐自尊和正常少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