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7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徐勇 《管子学刊》2001,(3):53-57
田单是战国后期齐国最优秀的军事家,他坚守孤城和成功复齐在军事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复齐之后,田单力图改革,政绩不俗。攻打聊城和攻打狄人是他指挥的两次重要战役,在鲁仲连的帮助下,这两次行动都获得胜利。但是田单等人的努力毕竟不能彻底扭转齐国的危局,以齐襄王为首的统治集团贪图享乐,不愿改革,迫使田单不得不挂冠而去,离齐赴赵。田单在赵国受到了重用,而田单离开后的齐国则乏善可陈、继续衰败下去。田单复齐后的曲折经历至少可以从十个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252.
253.
朱子与张栻仁说异同乃一聚讼纷纭之论题,在吸收时贤高论基础上,我们就此论题提出以下意见:其一,朱子、南轩各自作有《仁说》,彼此内容有同有异,易于混淆。其二,张栻始终坚持五峰的心之道说,朱子在己丑年间亦采用该说,壬辰前后采用性之德说,癸巳后完全确定为心之德说,此为朱子心性思想演变的必然反映。其三,朱子仁说包含《仁说》与《克斋记》,《克斋记》时间晚于《仁说》、内容优于《仁说》;天地生物之心与天地以生物为心不能作为判定朱、张仁说、朱子《仁说》与《克斋记》异同高下的根据,无论来源、内容还是使用,此二说皆无高低进退之分,差别仅在于表述之强调与平易、运用之特殊与普遍。其四,仁之名义与工夫是朱、张仁说的关切点,双方对此各有侧重而相互取益,张栻在名义剖析上受朱子影响,朱子则在为仁工夫上受张栻影响?手臁⒄拧叭仕怠辈⑽蕖笆じ骸敝郑驮谇写?砥砺中仍坚持了各自的学术立场,为儒家仁学的发展作出了各自贡献。  相似文献   
254.
张三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传奇人物,关于他的籍贯,历来就有多种说法.作者赞同<明史>说"辽东懿州人",这是正确的.辽东懿州,即现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他在懿州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儒、释、道并修,创建了太极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道家学派.道教羽士那种孤云野鹤、栖无定所、到处为家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张三丰出生地有多种说法.  相似文献   
255.
从卫兵 《学海》2006,(6):140-145
中国的现代化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而19世纪80年代中期张謇在家乡兴办通海垦牧公司,则标志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韧。张謇的农业现代化思想是在全面兴办农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并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探讨张謇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对我们在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56.
正话反说往往比正话直说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于“论敌”来说,正话反说更具杀伤力。  相似文献   
257.
论《性自命出》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转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自命出》意在调和心志与性情的矛盾,解决心无定志的问题,是孔子心志之学的自然延伸。但是,它却空前地注重了“性”、“情”的天赋性、本原性;性是情的本原、依托,情是性的激发、摇荡,二者互为表里,内外摩荡,构成了生命的活性之泉。正因为把性情视为生命的基质、根据和前提,所以,《性自命出》超越了孔子“与命与仁”的理论构架,而以以性情为基础、以天命为归依的“反善复始”思想,刷新了儒家心志之学的风貌,发展了儒家人学的理论,为思孟学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58.
回台中乡间省亲,竟逢台风,道路多有阻隔,难以北归,就这样在台中老家住了下来.两宿三天,冒风雨,探望老师,又与昔时学生论谈些时;其余时间就固守在乡居书房里,随意翻读,"一省故旧",却也有着许多前朝珍品"出土"的喜悦.  相似文献   
259.
刘红林 《学海》2004,(6):120-122
长久以来,对杨逵小说是有争议的,其思想性得到人们的推崇,而对它的艺术性则多有微词,似乎杨逵文学的不朽地位全是由其作品所表现的“非文学”意义而建立起来的。然而,正是由于杨逵用他的小说形象化地反映了社会的真实,才能使它们具有“别样的吸引力”、“真情直逼人心”的力量。同时,杨逵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毫无矫揉造作,完全是放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加以刻画。正因为如此,人物性格随着生活的改变、认识的加深而有所发展变化,人物形象就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杨逵小说基本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方法,但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能够借鉴和吸收中外现代文学的滋养,尤其注重以多种手法来丰富现实主义创作。  相似文献   
260.
本文尝试从三一论的角度,指出在中国教会的现实处境中,将救恩理解为关系的恢复是必要而又可能的;并尝试从四个不同的向度指明救恩包括人与上帝关系的恢复,人与其它被造物关系的复和,人与未来关系的恢复,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恢复。上帝的救恩因此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为人类以及整个被造的世界所带来的更新与复和。因着上帝的救恩,人可以进入一种全新的关系中,从而获得一个更完满的存在。对救恩的这种的理解既不与《圣经》的教导相背,也更具有包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