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3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肖荣光 《天风》1997,(9):12-14
人们对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比喻形容,我认为有两种比喻非常妥切恰当:“蜡烛”与“日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两句:“春蚕到几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点着,越燃越短,蜡融化滴下犹如泪珠,直到烛尽光天;人生也真如“日历”。  相似文献   
22.
当个体知觉到环境中存在威胁时,就会自动地引发个体的应激反应。而长期的应激会使个体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大量的研究发现肯定自我价值可以缓冲由应激引发的负面情绪和身体反应。本研究通过实验的方法考察了肯定自我价值是否可以降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引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反应。220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自我价值肯定任务组或控制任务组,被试在干预前(2月2日)和一个星期后(2月9日)完成焦虑和抑郁测量。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在一周后比前测时表现出更严重的焦虑情绪,自我价值肯定组在前测和一周后在焦虑情绪上没有显著的变化,这一效应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后仍然存在。这些结果表明简短的(约10分钟)对自我价值的反思可以帮助个体缓冲疫情引发的焦虑情绪反应。这一发现对于从社会心理的视角进行疫情防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23.
本研究考察了在多重威胁框架下,价值肯定干预对女大学生在刻板印象威胁下的认知任务表现的作用,并比较了群体价值肯定和自我价值肯定的影响差异.实验1发现在群体目标刻板印象威胁下,群体价值肯定降低了受威胁个体的任务表现水平,被试在任务中表现出更大的Stroop干扰效应;实验2发现在自我目标刻板印象威胁下,群体价值肯定和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4.
采用单因素两水平(同伴肯定、权威肯定)的被试间实验,探究扩展群际接触干预下,不同的肯定类型对改善同性恋态度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1)对于同性恋群体的外显态度比较积极,对同性恋群体的内隐偏见比较明显,二者存在分离现象;(2)扩展接触可以改善对同性恋群体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3)扩展接触情境下,相比同伴肯定,权威肯定能够明显改善对同性恋者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相似文献   
25.
人生的导航     
柯紫阳 《天风》2002,(1):53-53
记得《人生之舟》这首诗歌中有这样一句词:“人之一生的路程,如舟行在海面上,有许多惊涛波浪,有许多艰难险阻……”对呀!海浪的汹涌澎湃是航海中所不可避免的,艰难险阻也肯定是人生旅程中的一部分,面对这些,每个人都会为此付出诸般,而我的人生却完全因为救主的加入,才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导航,现愿藉自己的见证来  相似文献   
26.
儿童的直接推理能力及策略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字形式陈述前提,让儿童根据前提内容回答问题,以了解儿童在语言条件下的直接推理能力。并通过事后追问儿童作答的原因,对儿童推理的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岁和7岁儿童初步发展了语言条件下的直接推理能力,8岁儿童形成了这种能力。从6岁到8岁,儿童的这种推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迅速提高。(2)否定前提和肯定前提没有给儿童的直接推理造成影响。而且,反义词的转换,也没有增加任务的推理难度。(3)从6岁到8岁儿童的有效生成能力和使用能力都在明显提高。6岁、7岁儿童在直接推理时有效策略和无效策略并存,但几乎所有的8岁儿童都使用了“重复或解释前提”这一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7.
萨提亚治疗模式是一套以成长为取向的治疗模式,最大特点是提高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加"人性化",而非只是注重症状的消除。本文系统介绍了萨提亚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人性认同过程和独具特色的治疗技术,以期对此治疗模式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8.
自发社会比较中的威胁效应及自我平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晓燕  迟毓凯 《心理学报》2012,44(12):1628-1640
个体通常利用社会比较进行自我评价, 而比较对象的选择及其对个体自我的影响是一个内隐的过程, 研究基于选择通达理论,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个体自发比较时威胁效应的来源及其消解, 结果表明:(1)威胁效应来源于自主条件下比较对象的选择。个体在比较后的自我评价过程中激活了周围优秀人物的信息, 比较后自我评价水平降低, 引发社会比较的威胁; (2)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比较后存在威胁“泛化”现象, 不论操作任务是否与自我相关, 均会出现社会比较的威胁效应; (3)与周围优秀人物进行比较所导致的威胁效应, 可以通过自我肯定策略得以缓解, 使个体的整体自我系统重新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29.
科学划界是科学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比利时科学哲学家斯唐热对此作了与众不同的思考,它既不同于规范认识论,也有别于社会建构论。斯唐热的总体思路是非相对主义智者与肯定的建构论。据此,她对科学的特权与独特性概念进行了区分,并以伽利略和斜面实验为例具体阐释了现代科学的独特性。在她看来,科学的独特性在于它能够凭借有效的手段将自身与任意的假设或意见区别开来,这与拉图尔提出的强修辞有较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0.
两个实验探索群际威胁情境下表达性和能动性自我肯定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影响。实验一诱发群际威胁,操作表达性自我肯定,测量被试的自我评价水平。实验二与实验一采用相同的方法,诱发群际威胁,操作能动性自我肯定,之后测量自我评价水平。两个实验均发现,群际威胁组的自我评价显著低于控制组;在群际威胁情境下,表达性自我肯定组和能动性自我肯定组的自我评价显著高于无自我肯定组。研究表明,群际威胁虽然是群体水平的感知,但会对个体水平的自我评价产生消极影响,通过社会认知基本维度进行自我肯定能有效缓解群际威胁对自我评价的消极影响。自我肯定对群际威胁与自我评价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