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6至18世纪,耶稣会士对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进行了一系列科学探险,成为最早科学认识美洲的欧洲人。耶稣会士是“天主教启蒙运动”或“耶稣会人文主义”运动的重要发起者和参与者,是殖民地元老级科学家,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和精神领袖。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伊比利亚美洲启蒙运动未经历欧洲式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体现出明显的宗教与科学二元融合特点。耶稣会伊比利亚美洲科学探险为欧洲殖民开拓了路线,奠定了殖民的知识基础和统治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美洲原初的科学成就渐渐边缘化,欧洲科学文明借助美洲本土知识在美洲大陆形成具有美洲特色的科学文明。天主教亦借助科学在伊比利亚美洲发起了一场宗教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12.
徐晓鸿 《天风》2010,(9):44-46
吴历天学诗之三:从载道到传道 康熙二十一年(1682),吴历在杭州正式加入耶稣会为修士,次年开始在苏常宁沪间传道,一度任苏州天主堂传教会长。康熙二十七年(1688),第一位华人主教罗文藻(1616-1691)在南京祝圣吴历、刘蕴德(1628-?)和万其渊(1635-1700)为司铎(神父)。吴历对罗文藻主教极为尊重,视为毕生的良师益友,康熙三十年(1691)春,罗主教在南京逝世,吴渔山写下了一首长诗《哭司教罗先生》,该诗最为感人的是作者对恩师真挚的感情,称颂了罗主教的人格魅力和过人品质。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13.
包兆会 《天风》2014,(1):42-43
马相伯:神父、教育家、爱国人士(1840.4.17-1939.11.4)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徒,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在中国近代,有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出访过日本、朝鲜和欧美各国,懂七门外语,创办大学,梁启超、蔡元培等跟从过他学拉丁语,于右任是他的学生,同时他又是一位获得神学博士并做过一段时期天主教司铎的信仰追求  相似文献   
14.
包兆会 《天风》2016,(11):46-47
正徐宗泽(1886-1947),字润农,教名若瑟,生于青浦县(现上海市青浦区)蟠龙镇,是徐光启第十二世孙。他是近代卓有成就的中国天主教史研究专家,是中国天主教本土化运动众金支持者中的一名实践者,著有涉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多部论著。他是近代卓有成就的中国天主教史研究专家,出版了《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等著作。他还是中国天主教本土化运动众多支持者中的一名实践者。他也是一位博学  相似文献   
15.
王皓 《宗教学研究》2017,(3):221-227
巴黎耶稣会档案馆藏有晚清上海圣墓堂天主教士墓碑拓片169种.圣墓堂墓地由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潘国光建立.清初,潘国光、吴历等著名耶稣会士殁后都葬于此.雍乾禁教时期,该墓地同其他教会产业皆充公易主.1841年新耶稣会返华,天主教会在条约体制之下逐步收回包括墓地在内的多种教产,圣墓堂由此成为新耶稣会在上海的墓地.旧、新耶稣会在经过时空上的断裂之后在此得到连接.直至清末,墓地陆续葬入包括非耶稣会士在内的教士近二百人.文革时期,墓碑遭毁.将此批拓片与其他史料对比互观,善为考订,对于晚清江南地区天主教史的发掘和书写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an Bell, 1592-1666),字“道未”,德国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是在中国宫职最高的传教士,是一位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天主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利玛窦研究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世纪之交,美国《生活》杂志评选出千年来对中国历史进程及中外关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外国人有4人,其中利玛窦名列其中①。现今利玛窦对中国人来说,再也不是一位陌生的和有争议的反面人物。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给学术界带来宽松气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毕方济神父(1582-1649),意大利籍耶稣会士。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抵澳门,三年后至北京,后又去上海嘉定,淮安等地传教。1640年(明崇桢十三年),奉派到无锡传教。这时无锡已有数十户渔民教友,他在三里桥沿河购地三亩,建造平房九间,作为教友集会和神父过往住宿之用。毕方济神父是一位著名科学家。在本国就学习过很多科学知识,特别是对矿物学、矿产经济学和兵器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对外贸易知识有很深的造诣。我国在明朝末年,国势衰败,异族入侵,这使明朝廷想起在澳门、内陆的西洋人,于是便遣使赴澳门搬兵,求购军械,并向在澳门、内陆的传教士征…  相似文献   
19.
景教的制度     
严锡禹 《天风》2016,(4):20-21
正1625年,景教碑在西安出土,远在杭州的李之藻很快得到碑文拓片,经仔细研究,确认碑文内容与利玛窦耶稣会士所传教义一般无二。从此,关于景教的研究断断续续,持续至今。有关景教教义,论著已经很多。身为基督徒,很想了解唐代景教徒的宗教生活模式,换言之,景教的制度是什么?对此问题,现在掌握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04,(10):F003-F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