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清中叶来华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在华传教14载,深谙天主教在华传播之现状与困境,长期致力于在中、意培养中国本土化传教士。其自华返回意大利后,在其故乡那不勒斯创办中国学院,招收中国学生以培养中国本土传教士。本文拟以传教士本土化培养为视角,着重探讨马国贤创办中国学院之动因、经过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2.
一、我国教会独立自主自办的涵义 此处的独立自主自办,首先是针对旧中 国教会处于殖民地状态时,被剥夺一个地方 教会应有的主权而言的。旧中国教会数百年 来,一直处于无权地位,甚至在我国教会成立 圣统制后,长期以来依然向外国传教士进行 统治。此外,国外教会内的敌对势力往往假借 宗教名义干涉我国内政,对这种违背我国家 尊严和教会原则的殖民主义现象,以及利用 宗教搞政治渗透的罪恶勾当,应予彻底清除。 因此为了维护我国国家和我国教会的尊严和 纯洁,并充分行使我们中国教会的主权,我国 教会就要独立自主自办。独立自主自办是…  相似文献   
193.
一、马善亭其人 马善亭(1884-1942),名德宝,字善亭,经名阿布都刺·赖赫曼,北京牛街人,现代译著家、社会活动家、知名阿訇.  相似文献   
194.
英国浸礼会自1846年来宁波传教,后又开辟山东、山西、陕西三省传教区,直至1952年撤出中国.浸礼会的在华布道工作由传教士与中国布道员合作完成,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三层传教体系;起初浸礼会的直接布道多是乡村旅行布道,后又在集市、教堂、监狱、帐篷等场所布道,对妇女儿童也有特殊宣教;鉴于直接布道收效不大,浸礼会又通过开办学校、医院及赈灾等间接布道方式来宣讲福音,打开了传教局面.浸礼会虽然吸引了众多民众入教,但由于文化冲突、政治环境等原因,其中华归主的愿望远未实现.  相似文献   
195.
明末西方传教士出于抬高西方宗教、传播宗教福音的政治考量,翻译出版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西方演绎逻辑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在明末被翻译介绍到国内.这其中,尤以利玛窦推动译介的<几何原本>及傅汎际推动译介的<名理探>最为知名.这其中,自然也毫无例外地带有浓厚的为宗教传道先行的色彩.但也在客观上帮助了中国人了解西方演绎逻辑的思想,带动了其后国内学界对挖掘本土以名辩学为基础的中国逻辑史研究的热潮.  相似文献   
196.
今天知道晏阳初其人其事的人可能已不多,但在上世纪前半叶,他却是一位享誉世界的风云人物。1943年,他被美国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杜威等人齐名。1945年美国旧金山市授予他荣誉公民称号,1967年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授予他最高平民奖章金心奖章,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授予他终止饥饿终生成就奖。此外,他更被尊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可谓功誉满身。  相似文献   
197.
余继堂 《天风》1995,(9):17-18
位于旧南通市西北隅端平桥畔的“基督医院”,建于清宣统一年(1909年),由当时上海的基督教区派遣来南通的美籍传教士鲍罗德医师监建。起初名为“纪念医院”,1912年重建后,改名为“南通州基督医院”。该院的业务与设备在当时苏北地区均属上乘。日军侵华后。  相似文献   
198.
倪维思(Rev.John Livingston.Nevius)是近代来华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他于1854年来到中国,起初在上海、宁波、杭州等地传教.1861年转赴登州(今蓬莱),1871年又迁居烟台.  相似文献   
199.
严锡禹 《天风》2010,(2):47-48
萧克将军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方面,也作出过不小的贡献。他提倡党史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能搞个人崇拜,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正因为将军有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才从不讳言自己在长征期间与一位在华内地会传教士的交往。2006年,已届百岁高龄的他,仍然对此事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200.
当耶稣会士首次向中国读者传播天主教经济伦理时,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长期受到儒学传统熏染、并正在受到利益关系严重腐蚀着的晚明社会.耶稣会的"适应"策略指引他们走上了与中国传统思想相协调的道路,他们充分利用了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之间的差异,巧妙地周旋于西学与中学当中,一方面继承了中世纪禁欲主义传统,主张"弃绝财货";另一方面则发挥了近代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物尽其用";在消费观上揉合中西,倡导中庸之道;并大胆传播天主教的爱德,呼吁"广施博济".耶稣会神父们的这些努力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