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4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393篇
  226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心理学的整合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荣双  车文博 《心理科学》2003,26(2):349-349
1 心理学不统一或分裂的原因  一是笛卡尔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二元论将学术理论观点分为客观与主观以及质化与量化等等。这样对立的区分模式在心理学中已成为一种思维和研究定势 ;二是心理学领域中存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金布尔发现心理学中存在五个与之相关的对立范畴。沃特森则认为有 18个 ,黑特认为有 12个。我国的研究者指出这些对立还表现在自然科学模式对人文科学模式和价值中立对价值负荷说等方面的对立。表层研究与深层研究的对立以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研究等方面的对立 ;三是方法论的对立。实证主义和现象学…  相似文献   
972.
儿童、中青年及老年人心理旋转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2套不同视觉形状图形,探讨了儿童(7—9岁,均龄8岁)、中青年(23—47岁,均龄31.3岁)及老年人(61—79岁,均龄65.6岁)的心理旋转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被试的心理旋转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对图形方位匹配判断的准确性还是完成判断任务的速度,中青年组被试的成绩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被试。儿童组被试在完成判断的速度上明显优于老年组,但在准确性方面两者不存在明显差异。各个年龄组的成绩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73.
论因素分析方法的整合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胡中锋  莫雷 《心理科学》2002,25(4):474-475
传统的因素分析是探索性的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以下简称EFA),现代统计方法增加了验证性的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以下简称CFA)。对二者的关系及其内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74.
国外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口过度增长和人类过度消费导致严重的环境危机,直接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环境心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逐步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当前,环境心理学家应更多与环境政策制定者和政府官员接触和对话,促进正确环境政策的决策和形成。同时环境心理学家应在人的环境知觉、环境压力和生活质量;环境心理学研究中的认知、动机和社会因素;可持续发展行为、生活方式和组织文化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合作。.  相似文献   
975.
文化心理学的兴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化心理学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心理学创建之初。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心理学,其真正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该文分析了文化心理学兴起的背景,并阐述了文化心理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76.
梁漱溟的"人类心理学"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以华生、郭任远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观点上的批判,梁漱溟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人类心理学”。它是儒家心性论的“现代版”,同时又是一种人性论。该理论体系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心理学史和伦理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77.
朱宝荣 《心理科学》2002,25(5):610-611
心理学研究不能停留在搜集事实材料和对现象的外部描述阶段,而应揭示心理现象的内在本质,把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形成相应的心理学理论。因此,心理学研究者如能了解与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形成步骤和方法,无论对自身研究活动的深化,还是对心理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都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78.
张淑敏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2061-2068
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 为偏向消极应激预防与控制的传统应激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应激源对个体而言是中性的, 如果个体对之进行积极评估, 认为应激源可以维持或提升其幸福感, 则引发的反应既是积极应激反应。组织不仅应当注重应对消极应激, 还应当注重诱发和品味积极应激。应对消极应激与品味积极应激并重的双重应激管理模式, 是组织进行应激管理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979.
亲缘利他的不对称性:进化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含适应性理论是进化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假设, 个体的亲属是其适应性的载体, 但亲属们的价值有所不同。大量研究发现, 亲属的利他行为表现出不对称性, 即遗传相关系数相同的亲属表现出不同的利他倾向。如祖父母对孙辈的投资中, 外祖母往往投入最多, 外祖父和祖母次之, 祖父投入最少。研究者用内含适应性理论来解释这种亲缘利他差异, 进而提出了“父亲身份不确定性”等具体的进化假设。未来研究中, 国内研究者应在正确理解内含适应性理论的基础上, 更多关注亲缘利他的不对称性, 采用多种数据采集方法和统一的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980.
道德虚伪在个体层面是指人们言行不一, 在人际层面是指人们持有双重标准。心理学家通常从道德动机、认知失调以及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道德虚伪。诱发道德虚伪通常会促使个体做出跟他们公开承诺相一致的行为。作为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 道德虚伪可能起源于群体适应情境下的自我谋利需要, 带有欺骗他人和自欺的特点。除了情绪、权力等因素之外, 未来研究需要考察自恋、羞耻、社会操纵能力、情商、文化因素对道德虚伪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