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辽宁省凤城自治县凤凰山奇峰“老牛背”状如青牛,故名。其峰险峻,使人望而生畏。 相传:这只青牛本是教祖太上老君的坐骑。一天老君外出散步,几位弟子在宫里守候,老君的大弟子李玄(铁拐)和众位师弟商议:“各位师弟,师尊外出云游不知何时回来。  相似文献   
22.
郪城(今四川省三台县郪江镇)是西汉至唐初郪县和飞乌县治所。其王爷庙和帝主宫已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并申报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本文对上述宫庙的古建筑群及其所祀神祗作了介绍和考证。认为:所祀“王爷”为“城隍神”,“王爷庙”即“城隍庙”“帝主宫”即“三官庙”,所祀“天官”寄托着建庙者的“发财梦”。  相似文献   
23.
王卡 《中国道教》1990,(4):28-30
敦煌唐乌本《老子西升化胡经》卷一,有两件抄本,编号为S1587、P2004。两件卷首均载有“魏明帝”所撰之《老子化胡经序》。可惜因抄本残损,文字缺伕颇多,难以通读。今考《正统道藏》所收,宋人谢守灏编撰《混元圣纪》卷一、卷五及《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上,都摘录有“魏明帝御制”的《老君化胡经赞》,或题作《老君赞》。以之与上述敦煌抄本相校,可知《化胡经赞》实即《化胡经序》并且《赞》文恰好可以补足《序》文的残缺。兹以敦煌S1587号残卷为底本,参校《道藏》引文及P2004号残卷,录存《老子化胡经序》全文如下: 老子化胡经序魏[明帝御制] 浑元未始,老君唯先,长[于太初,冥昧之前。]无师无祖,诞生自然。合真[散朴,乃微乃玄。仰而]举之,耀乎霄乾;俯而循[之,深乎渊源。敷二仪]以布化,烛三光以列天。  相似文献   
24.
“蕊殿仙妹下界游,偶来税驾剡溪头;君看月里横枝影,尽是苍龙与翠虬。”——陆游《梅花诗》正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1989年元旦,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大师们云集古城西安,举行全国书画“金龙杯”大奖赛。在领奖台上有一位身着道服,神闲气静的老道长非常引人注目,他就是陕西省楼观台道士孙明瑞道长——墨道人。这次是以梅花获得大奖赛书画二等奖,可谓是“梅占百花魁”。  相似文献   
25.
《中国道教》1989,(4):45-47
鹿邑位于豫东平原,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老子故里。由于老子生于鹿邑,故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鹿邑道教人物层出不穷,并为道教所重视,如唐之魏徵在此修道多年,宋之陈抟、元之张三丰、明之王培献等,均在此修道或隐居,特别是全真道七祖之一的邱处机祖师的得力弟子张真人(号谷神子)曾主持太清宫二十余年。自唐宋以来。  相似文献   
26.
金申 《佛教文化》1994,(6):28-29
今年8月初,我因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之缘,得以巡礼了陕西安宝庆寺遗迹和耀县药王山碑刻。 宝庆寺,位于西安市内书院街路口,原寺早已无存,只剩下一座六角形砖塔,俗称花塔;与花塔近在咫尺的是二层的仿古形酒楼饭馆,饭招酒旗飘扬,与塔比肩。塔近年维修过,四周圈以铁栅,保护尚好。我们最感兴趣的,是这花塔的塔身各面都作成小龛。  相似文献   
27.
简讯     
《中国道教》1990,(4):61-63
河南省南召县道教第一届一次代表会义,于今年4月21日至22日,在云阳南石庙道观召开,二十六名乾帅道士和信士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六中全会精神,传达了中国道协四届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精神。河南省道协首届三次理事会议精神。会议选出了县道协理事九人,孟应先为会长。会议通过了南召县道教协会章程和工作报告,提出今后道协工作重点,就是在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指引下。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搞好宫观自养管理,培养道教人才。开展学术研究。为祖国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8.
又一次回到楼观台。 “白云如有约,凉雨喜相迎”。春雨好像专爱和游人戏嬉,途中便伴着白云悄然而下,落在人们的头上,脸上,好亲热! 雨细细密密,随风而下。同路没带雨伞的人以包遮头而埋怨,为何下雨就怨天呢?雨天自有它的妙处,渴望的心正求之不得呢!  相似文献   
29.
薛琳 《中国道教》1990,(2):55-57
唐代,在云南省大理洱海地区有六个诏,传说这六个诏的诏王是六个彝族亲兄弟,他们的发祥地在现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南的道教名山巍宝山。巍宝山苍松翠柏,古木参天,山泉流淌,百鸟争鸣,奇兽嘻戏,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区。六个诏王的家就在巍宝山下的一个彝族山寨里,这山寨名叫前新村。六诏王的父母亲祖师爷和祖师娘是一对勤劳朴实的彝族夫妇,他们每日耕于巍山(巍宝山的古山名),辛劳度日,生活过得美满幸福,可是快到六十岁了,老两门还没有孩子。为此,他们非常苦恼,很希望能够在老年得子,后继有人,使香火不断。就在老俩口满六十岁的这一年,一日祖师爷在巍山耕种山地,中午时分。  相似文献   
30.
《道藏》《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载: “四夷云:某东西南北四方荒外,或某州郡县山川界内夷狄羌戌姓名,今居某处,改姓某,易名某,年岁月日时生。叩搏奉辞:先因丑恶生出边荒,不识礼法,不知义方,亹秽之中,善根未绝。某年月日时为(某事)随某事得真乞国,闻见道科,弥增喜跃。含炁愿活,凭来中生,依法赍信,奉辞以闻。伏愿明师特垂矜副,谨辞。”这段道经“四夷云”以下是申请入道之“四夷”的“身分简介”,“叩搏奉辞”以下则是“四夷”申请入道者的“誓词”。关于这段科仪的内容,我们这里不具体讨论。魏晋南北朝道经中的这段科仪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即早期道教并不单纯是汉民族的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