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是阻碍群际交往的重要因素。基于群际接触理论和群际焦虑理论模型,测量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交往时的群际焦虑水平、彼此持有的刻板印象和外群体态度等变量,考查了这些变量的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1)汉族在群际交往过程中的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少数民族;(2)女性比男性持有更积极的外群体态度;(3)消极刻板印象是产生群际焦虑和偏见态度的重要原因。减少消极刻板印象、降低群际焦虑是促进群际交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2.
拼音文字文本阅读研究发现,同青年人相比,老年人在阅读过程中有更多的跳读发生、向前眼跳幅度更长、回视次数更多。基于这些研究结果,研究者提出了老年人阅读的“风险阅读”策略。为探究在中文阅读过程中老年人的加工特点以及与拼音文字阅读的策略异同,实验采用镜像和正常两种方式呈现文本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在中文阅读过程中,相较于青年人,老年人的跳读率更低,向前眼跳幅度更小,采用的是一种更为谨慎的阅读策略。在镜像呈现的条件下,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跳读率没有显著差异,在正常呈现的条件下,老年人的跳读率显著低于青年,表明在汉语阅读中老年人采取更加谨慎的阅读策略与其副中央凹加工能力下降,以及汉语与拼音文字两种不同书写系统的基本属性有关。  相似文献   
33.
年龄与路径知识习得的关系是空间与认知老化两大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老年人在面对不同的路径学习环境时呈现出不同的认知老化表现。以往与年龄相关的路径知识习得能力变化的研究, 主要支持了认知老化衰退理论。然而近来发现随着年龄增长, 老年人保留了一种空间认知补偿能力。由此, 在对前人文献进行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 整合路径知识习得的认知老化表现及机制以探究缓解空间认知老化可能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4.
态度元认知指个体对所持态度的主观判断(如态度是否正确、重要与否等),是态度强度的重要维度,并能在态度说服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首先介绍态度元认知的主要成分(态度确定性、重要性及矛盾性),然后重点阐述新近对态度说服元认知过程的解释模型:认知加工精细程度模型(ELM),内隐-外显双过程模型(APE)和元认知模型(MCM),并从来源属性(来源可信度)、受众属性(情绪及身体动作)、信息属性(信息与受众的匹配程度)和情景四个方面阐释了影响说服元认知过程的因素。未来可以在态度元认知成分及其影响、说服元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态度元认知神经机制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5.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善因营销的捐赠水平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尤其是考察了道德提升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产品-公益事业拟合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善因营销的捐赠水平对消费者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道德提升感在捐赠水平与消费者态度之间起中介作用。与此同时,产品-公益事业拟合度显著地调节了捐赠水平与道德提升感的关系,且该调节关系通过道德提升感的中介作用来进一步影响消费者态度。  相似文献   
36.
本研究旨在考查不同群体(本地、外地)青少年朋友选择的特点,以及跨群体友谊与群际态度的关系,同时考查了群际焦虑在跨群体友谊与群际态度之间的中介作用。905名初中学生参与了本次调查,测量工具包括朋友提名(友谊数量和质量)、群际态度(积极情感与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量表。结果发现:(1)在本地与外来学生混合的学校中,跨群体友谊普遍存在,且外地学生在选择朋友时存在一定的本群体偏好;(2)跨群体友谊与更为积极的外群体态度相关联,且这种"友谊效应"只存在于外地学生中;(3)跨群体友谊通过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对群际态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7.
唐思鹏 《法音》2005,(8):8-16
生死问题,历来是人们最关心的重大问题。所谓生从何来?死至何所?生死是如何形成的?生死又有哪些类别?如何看待生死?又如何才能超脱生死?对这一连串极为深奥玄妙的人生哲理性问题,为了拷问答案,催生出了世间诸多的宗教与哲学,同时也为生命个体提供了超越的契机。本文试图对上述这些根本性的生死问题,从佛教教义出发,依圣教量为依据,依真比量作抉择,从“生死的形成,生死的类别,了脱生死的方法”三方面作一些相应的探讨,不足之处,诚请方家批评指正。一、生死之形成众生既然定有生死,生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若欲回答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  相似文献   
38.
唐丹  申继亮  王大华  张凌 《心理学探新》2005,25(1):37-40,77
以223名60~85岁老年人及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加减心算能力的老化过程进行研究。任务为加减法及加减法的组合,包括有:单加、单减、先加后减、先减后加、连加及连减。结果表明,年龄与心算类型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单加及单减两种最基本的心算能力对其它类型心算成绩的作用,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对于大学生,单加起主要影响作用,而对于老年人,单减起主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9.
大学生上网行为、态度和人格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研究使用自编大学生上网成瘾诊断问卷、自编上网行为和态度问卷以及三个人格量表,对上海市6所高校370名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上网成瘾的大学生在上网的行为和态度上明显不同于非成瘾的大学生,他们表现出高开放性、社交性、胜任能力和匿名性,并且更认可网络交流的便利性。(2)上网成瘾的大学生比非成瘾的大学生明显表现出孤独、抑郁和焦虑的人格特质。(3)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社交性”、“交流便利”、“焦虑量表分数”、“开放性”、“胜任能力”对大学生陷人网络的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0.
陈启山  年承涛  温忠麟 《心理科学》2005,28(3):634-635,642
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不同印象整饰水平个体的内隐态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自我监控者的内隐性态度是存在的,高自我监控者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存在分离。研究对“印象整饰对强迫服从后态度改变的影响”的结果做出解释:自我监控者强迫服从后的态度中庸是其关注自身的公众形象而有意压抑和控制其内隐性的评价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