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表象、知觉和记忆是一个整合的认知系统。由于知觉和记忆提供了表象生成的材料,因而三者共享相似的表征,并激活广泛而相似的脑区。然而在认知加工过程上三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与知觉相比,表象的编码方式更抽象、更依赖过去经验的参与且处理细节能力更弱;与记忆相比,表象更容易受无关信息的干扰。未来对三者关系的研究应关注不同来源和不同类型的表象与知觉、记忆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记忆在三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严锡禹 《天风》2018,(8):23-23
何进善(1817-1871),字福堂,广东南海人,是继梁发之后英国伦敦会按立的第二位华人牧师。何进善幼年随父亲侨居马六甲。当时,英国伦敦会己经在马六甲开办了英华书院,专收中外幼童入读,何进善因而得以就读于该校。何进善入读之时,英华书院虽仍属草创阶段,但院长米怜牧师的教育理念比较先进,培养目标也十分明确。米怜希望培养中英文俱佳的学生,让学生在读期间感受到基督教的力量,并能使他们献身传教事业。  相似文献   
43.
“悟性”     
刘美纯 《天风》2018,(8):24-24
《和合本》翻译为"悟性"(参林前14:14、15、19;西1:9,2:2)的词在新约中有两个希腊字:συν∈σιS和νουs前者有"理解力,洞察力"等意思,后者有"理智,见解,心思,想法"等意思。两个字在《和合本》新约中都有不同的翻译。  相似文献   
44.
《易经》作为中华典籍,外译历史源远流长。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后,《易经》在英语国家的影响扩大,国内学者开始对《易经》英译进行研究。为全面了解国内《易经》英译研究情况,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搜索的66篇论文,对国内30年《易经》英译研究情况进行扫描,涉及翻译史与国外研究、译本比较研究、译文理论研究和其他文献四个方面。目前国内《易经》英译研究具有研究细致、结论一致、理论丰富等特点,但仍然存在研究成果少、刊物分散、研究范围窄、研究程度浅四方面问题。本文认为《易经》翻译语料库将成为英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呼吁学界更多关注《易经》英译及其研究,为《易经》研究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45.
中文圣经翻译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以西人传教士作为中文圣经不同版本的译者,但实际上每一个译本的后面都有中国士人的参与。近代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王韬就是一个"被遗忘的圣经译者"。本文依据第一手史料,求证王韬作为圣经主要译者之一的身份。在与麦都思一起翻译"圣经委办译本"(Delegates' Version)时,王韬的目标是要将《圣经》翻译成一部"杰出的中国文学作品"。以达、雅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以中国士人作为读者对象,委办译本在流畅、优美、可读性方面都十分突出。本文还具体将委办译文与圣经原文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体现在圣经翻译后面的解释学原则。王韬的译文风格,取决于他们将基督教处境化、从文化理解福音的解释学策略。  相似文献   
46.
听说读写译是考查学生英语能力的五个方面,但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翻译一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甚至翻译教学也是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容易轻视的一个环节,分析学生翻译能力薄弱的原因,并找出解决对策,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并对教师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7.
刘红琴 《美与时代》2013,(6):121-122
《原画设计》课程是动漫专业的必修课程,原画技能是动画设计师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原画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动画作品的认可度,因此教师在原画设计教学活动中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贯穿、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将课程项目化,积极探求与动画产业接轨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出能够真正满足动画公司需求的原画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48.
在1972年《命名与必然性》的演讲中,作者提出了直接指称论的观点:名字的语义学内容仅仅就是所指称的对象。一般认为,如果接受直接指称论就必然导致信念之谜。因为,假如专名的语义学内容仅仅就是所指称的对象,那么两个共指称的专名,比如"Cicero"("西塞罗")和"Tully"("图利"),就应该在信念语境中可以替换。但这似乎是错误的,因为,似乎"琼斯相信西塞罗是秃子但不相信图利是秃子"可以是真的,而倘若作替换,就会得出矛盾。在本文中,作者试图论证:实际上导致信念之谜的乃是两个更为基本的原则,即去引号原则和翻译原则;不能把信念之谜的产生归咎于直接指称论。通过这种间接论证,作者认为,直接指称论没有被信念之谜难题驳倒,它还是能够获得辩护的。  相似文献   
49.
司法理性论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秋明 《学海》2002,(5):27-32
司法理性不仅体现了法官职业的智识性要求 ,也是法律理性化的一种方式。本文从司法的过程分析出发 ,阐释了司法理性概念的内涵及其存在和成长的制度条件 ,论述了司法理性作为实践理性所具有的特征和内在要求 ,并对司法理性在社会治理过程和法治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0.
智力研究发展到现在,正在进行着一场认知革命,但无论智力研究采用何种方法和理论,都只能是间接研究。所以在《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模型》一书中出现了“木筏”这一比喻。通过对“木筏”比喻的分析可以看出,跨越智力之河中的“木筏”是智力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比喻可以使我们明确一点:真正的智力在彼岸,它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只能对其进行间接研究,而“木筏”代表的智力理论、方法和技术则是一种研究智力的手段,虽然“木筏”不是智力,但他们能起中介作用,通过这些“木筏”我们正在一次次接近智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