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画史,书中的绘画、绘画技巧、画的品评等方面总结了在其之前的中国绘画理论,并影响了之后的艺术。本人在浅析此书中部分绘画理论的同时,以近代艺术家林风眠为例,探讨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唐朝之前,中国绘画少有完备系统的理论,偶有也只  相似文献   
582.
与20世纪艺术界和艺术理论界对美和审美经验的拒斥不同,在当前的社会生活和思想研究中重新兴起了对美学的兴趣,人们再次关注起美的观念和对象的审美属性等问题。当其他领域正迅速地向美学复归时,哲学美学确实会发生分化。首先,在以分析为基础的趋向和以历史为基础的趋向之间有一种方法上的分化。其次,更为根本的是在作为经验研究的美学和作为艺术哲学的美学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不断扩大的分化。  相似文献   
583.
自<诗经>始我国古代文学中"风雅兴寄"的美学精神便一脉传承.<毛诗序>释"风雅"曰:"风者,讽也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多次将一风雅"并举提出"圣文之雅丽",强调作品意蕴的雅正.他释<诗经>"六义"时说,"风清而不杂""文丽而不淫"认为"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这些都为古代艺术的风雅传统定下了基调并为后世的文艺思想与美学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84.
2010年9月,李泽厚先生80岁寿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世界哲学》编辑部、《读书》编辑部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内外30多名专家学者及40多名在京博士、硕士研究生共聚一堂,就李泽厚的美学创构、思想阐释、学术方法及文化涵义等展开深入探讨,其间屡屡涉及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担负以及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命运。  相似文献   
585.
生态思想或生态美学思想发源很早,西方的古希腊思想家、中国的先秦思想家即有丰富的表述,但现代或后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美学思想产生于工业革命初期,亦即现代城市兴起的时期。现代化对生态环  相似文献   
586.
近年来的美学研究,时有新的学派与思潮出现,如环境美学、身体美学的探讨,美学日常生活化的导向等。然而,纵观2013年的美学研究,似乎少了一些思潮迭起的喧嚣,多了一些对问题的冷静探索与思考。这不仅体现在学者们对新的思潮与学派的反思中,也体现在对传统思想的重思与重构中。  相似文献   
587.
《林泉高致》作为一篇篇幅短小的理论文献,精要地论证了山水画的价值及其创作方法。郭熙在自己的山水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创作精髓,就是要以“林泉之心”,使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实现“物我合一”,达到“无我”的境界。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价值观、观照山水须持“林泉之心”、“注精以一之”的创作态度三个方面来探讨郭熙的山水美学思想,发掘其宝贵的美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588.
2011年5月13-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华美学学会与浙江省中共开化县委、开化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生态文明的美学思考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中华美学学会2011年年会在国家  相似文献   
589.
18世纪,在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背景和影响下,鲍姆嘉通以无比的勇气建立了一门学科来专门研究感性认识,即美学。而之后的很多美学研究者却背离了鲍姆嘉通的传统,如黑格尔;而另一些人,如康德、克罗齐、尼采等,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鲍姆嘉通的传人,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却被自己的无意识带回到理性的牢笼里。因此,我们主张美学应该回到鲍姆嘉通,但如何回到鲍姆嘉通?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鲍姆嘉通的感性认识就是我们的感性体验。打通了这一关节,我们就回到了鲍姆嘉通。  相似文献   
590.
本文从T.阿奎那(Thomas Aquinas)出发,尝试调和J.马利坦(Jacques Maritain)与U.埃科(Umberto Eco)之间理论的冲突,并跟随K.奥雷利(Kevin E.O'Reilly)的看法,主张马利坦对托马斯美学的延伸和发展仍然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我们以马利坦、埃科与奥雷利对托马斯美学的思考为基础,提出一个托马斯所论述之美感经验的更新模型,在该模型中,我们将马利坦原始模型中所漏失的感情与意志的表述,重新整合到了新的模型中,并且厘清了埃科所描述的理智对于对象之形式所进行的深刻思考,并不发生在美感经验的当下,但它作为主体在美感深度上不断深化与进步的努力过程(这过程对于主体长期在美育中的陶成尤为重要),仍是必要的.我们在更新的模型中亦将这一部分补充进去,并相信在美感教育中,埃科的分析将对我们有着同样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