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61.
陌生化手法对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它是从语言的符号、形式、意象等方面体现其文学性特征的。语符的自指使非指称性语言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强化自身的审美价值;形式的变异使语言能指与所指的距离受阻而产生审美心理距离;意象的新奇使作家心灵深处的内在语言在非逻辑表达中显示出特有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562.
<正>汉代是书法艺术理论的源头,蔡邕是汉代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它的《九势》、《笔赋》、《笔论》、《篆势》等理论著作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理论史上的伟大丰碑。他的书法艺术理论启迪和影响了之后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563.
嵩山流美     
<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张璪关于艺术创作的命题。自然论是中国艺术的美学特点,崇尚自然,把自然视之为艺术家造化之灵、追求美之道和创作之源,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及艺术流变的美学规律。观照自然,是养浩气、见人格、显精神、创造美的必由之路。嵩山生我之  相似文献   
564.
李裴 《中国道教》2003,(4):19-23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为唐代著名道士,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自号“白云子”或“白云道士”,又号“天台白云”。作为上清派第十二代传人和有道高士,司马承祯受到历代唐帝王如武则天、睿宗、玄宗的优宠,被尊为帝王之师。他一生著述颇多,其中主要包括《坐忘论》,《天隐子》8篇,《修真秘旨》12篇,《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修真秘旨事目历》,《修真精义杂论》。其中,主要代表作为《坐忘论》和《天隐子》,蕴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从他对审美判断的主观性特点及“道”美的肯定和追求,“坐忘”修心的审美…  相似文献   
565.
李冶是唐代著名的女冠诗人.由于其道士的特殊身份和深受道教浸染的思维方式,她的诗歌中折射出了道教美学的义蕴.本文从其诗歌着手,认为她的道教美学义蕴有以下三点:一、"生即美"的道教美学生命意识;二、气韵清虚的道教审美心境;三、哲理体悟的道教美学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566.
赵芃 《宗教学研究》2004,4(3):157-159
本文主要从道教生态美学的本质、行为体现、生命活力等方面探讨了道教生态美学的特点及现实意义,重点论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贵生和寡欲的辩证协调、传统与现代的继承创新等道教生态美学特点的基本内容.学习和研究道教生态美学,对于继承和发扬道教生态思想中的审美意蕴,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7.
杜夫海纳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全方位发展 ,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鉴赏、品位、判断、体验、因借、翻译等美学或跨文化问题。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到底是何走向 ?是要重估传统的学说 ,澄清原来的疑难 ,继而提出新理论、新体系呢 ?还是从跨文化学的角度切入 ,将中西美学与诗学的主要范畴及其理念 ,置于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化的特定语境中加以比较分析 ,继而在其互动互补的关系中追求“法乎其上”的沟通与超越呢 ?凡此种种 ,中外美学家均有各自的构想与见地。 2 0 0 2年 1 0月 ,“美学与文化 :东方与西方”国际美学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 ,来自 1 5个国家与地区的近 80名美学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与对话。这其中 ,侧重审美经验的现象学美学 ,推崇伦理功用的实用主义美学 ,强调跨文化视界的翻译美学和标举诗性智慧的比较诗学 ,均试图为未来美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维度与探索平台 ,故值得我们从学理上给予一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68.
目的:修订梅尔美术判断测验(Meier Art Judgment Test)并对其信度、效度进行检验。方法:通过对来自6所大学、中专共2270人施测梅尔美术判断测验,采用CTT区分度和IRT的模型拟合检验、区分度筛选项目,以霍兰德艺术分测验、学生艺术创作水平自评与艺术过往经历分量表为效标,以及采用效标组法(美术与非美术专业)检验效标关联效度。结果:保留的61题都拟合IRT的2参数logistic模型,量表得分与各效标得分相关显著,美术与非美术专业学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但测验信息量分析表明,对高能力被试的测量误差相对较大。结论:修订的量表能测量个体的美术判断能力; 今后改进方向应该是增加更难的试题。  相似文献   
569.
史建成 《世界哲学》2022,(6):102-110
“审美相关性”作为卡尔松环境鉴赏理论的根本规则和规范性方法长期被学术界忽视。在20世纪美国,此概念经由艾肯、佩珀、斯托尔尼茨、伊顿等美学家的阐发逐渐形成特定观念史,其目的在于从感性直观经验向外寻求语境知识介入审美的可能性。其建构方式在传统美学中有两种类别:第一种将直观内容与语境知识作经验结构的静态切割,并在“相关性”意义上再将两者结合,其代表人物为艾肯、伊顿;第二种直接从经验整体出发探讨“相关性”的判定标准,未作内核、外延的对举,其代表人物是佩珀、斯托尔尼茨。卡尔松延续了斯托尔尼茨的讨论方式并批判了保守路径、分析美学路径、后现代路径,创立了“对象聚焦路径”,而此路径正是其环境鉴赏理论客观性审美的具体规范方式。与传统“审美相关性”将经验的开放性与丰富性视为基石与归宿不同,卡尔松钟情于对象给予的“那一个”审美。这种“审美必然性”的单一化、符合论倾向源于其“本质主义”的对象观,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其“相关性”知识能否导向“必然性”的驳难。  相似文献   
570.
时至今日,历经两百余年的康德研究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已成为一门国际化的“显学”;在研究类型上也由于语文学、思想史、文本分析和论证重构等多重方法之间的相互结合而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国内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对康德哲学的研究热情大有持续升温的趋势。对康德哲学的研究早就超越了特定的语言文化传统,具有国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