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画语录一画章第一>云:"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从表现手段看,"一画"不仅仅是中国画技法中所谓的以线造型进行勾勒的一笔而是能够体现"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的总体要求是能够在最高层面体现出中国画美学意蕴的具体而又抽象的表现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772.
在上一期我们解释了艺术之所以能存在的心理基础,然而除此之外,我们的审美规律是否与进化有关?我们需要再次强调:并不是人类心智的所有机制都具有进化适应性,但它们确实是进化过程的结果。艺术审美对生存繁衍可能并不具备重要的功能,但它却可以反映我们心智的进化特征。挪威心理学家罗尔夫·雷伯同两位美国心理学家诺伯特·施瓦茨及彼得·温克尔曼提出:我们越是能流畅地在心理上对一个事物进行加工,就越容易产生正向的美学感受。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太过新异的刺激带有潜在风险性,面对新异且难以理解的事物时,人们会产生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773.
心理逻辑学(psychologic)源于大众心理学(common sense psychology),由挪威心理学家Smedslund创建。它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对传统的经验主义心理学进行了批判,思路独特,可供借鉴。该简要介绍了心理逻辑学的理论框架,并着重阐述了心理逻辑学对记忆研究的分析及其反响,对存在的争论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74.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近代学者如何提及、论述、介绍、理解德国近代学者赫尔德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其美学思想中的所谓移情说。通过梳理中国近代美学学者对赫尔德的认识来看现代中西文化互相激荡的过程中德国哲学特别是美学思想如何进入中国美学话语圈。本文认为王国维在学习日本哲学著作过程首先接触到赫尔德。但蔡元培首先讨论了感情移入理论。后来吕澄、黄忏华等人通过日本学术了解到赫尔德的美学思想。而真正全面介绍移情思想和赫尔德美学思想的学者是留学欧洲的学者如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而赫尔德的美学思想与其艺术史研究分不开,这一方面则反映在李长之的著述之中。  相似文献   
775.
如果你的孩子降生在base valley,相信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会爱上这个美好的大自然,爱上这个独特的生态建筑。在base valley中,你呼吸到的新鲜空气不是以消耗能源为代价的。这个建筑没有风帽,不需要电力就可以实现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建筑的地下一层同样也不需要额外的通风系统,仅靠设计师巧妙的设计就可以使室内的人随时呼吸到新鲜空气。  相似文献   
776.
论点摘编     
宋代道教青词略论查庆先生和雷晓鹏先生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撰文指出,有宋一代,以文立国,且崇奉道教,斋醮盛行,青词创作达到一个高潮,不仅在民间闾巷频频出现,而且在国家举行的斋醮法事中得到广泛运用。同时,除道士在奏  相似文献   
777.
<正>白荻(1923-1997),河南巩义人。著名水彩画家。生前为中国水彩画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第一任水彩画研究会会长,河南省建筑美学委员会主任。早年曾任《河南画报》美术编辑,在国家及省级报刊上发表过多种绘画作品(油画、国画、水彩画)和学术论文。《静静的洛河》等四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相似文献   
778.
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10.5——10.8于北京隆重举行,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社会贤达,近千人出席了庆祝大会,200余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学者在认真回顾、总结既往的基础上,围绕“21世纪儒学瞻望”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研究的发展,并充分展示出儒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