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352篇
  2011年   351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268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8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宗教问题。1970年以来,美国的宗教出现若干倾向。自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周期性的社会反抗浪潮,以及接踵而至、遍及全国的宗教复兴震荡着整个美国。全国范围的宗教复兴出现在70年代早期,之前是60年代的反抗浪潮:所有的人群,不论其是否宗教团体,都对宗教问题给予  相似文献   
72.
《科学与无神论》2006,(2):55-55
【英国《卫报》12月23日文章】题:进化论研究获得突破奖好几项进化论方面的研究今天共同获得了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颁发的“年度突破”大奖。今年发表的很多论文讨论的是查尔斯·达尔文理论的“具体细节”——既有对流感病毒的研究,也有对黑猩猩遗传现象和棘鱼硬鳞的探索。《科学》杂志的社论说:“进化论如今是整个生物学的基础,由于太基础了,太具有普遍性了,因此科学家有时认为其重要性是理所当然的。”决定将进化论研究列为2005年最重要的科学里程碑提出了一个没有多少遮掩的政治问题。这个决定是在达尔文思想日益受到基督教基要主义者…  相似文献   
73.
葛天勤 《哲学动态》2022,(10):49-56
亚里士多德在《劝勉篇》中提出了一种古代自然法理论。根据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观念,古希腊自然法具有规范性、自然性和恒常性三个特征。而亚里士多德在《劝勉篇》中关于法律的论述符合古代自然法的这三个特征。《劝勉篇》的写作受到了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反驳伊索克拉底对思辨哲学的批评也是一个重要动机。正是这两个背景,促使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自然法理论。  相似文献   
74.
李健 《哲学动态》2022,(12):62-69
对老子的“自然”概念可作两层分疏:“法自然”与“辅自然”。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言,从文法修辞上可以还原为“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人法地、天、道也就是人“法自然”(自然是地、天、道的本质),人“法自然”的诠释路线可以克服“道法自然”的诠释困境。就“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而言,讲的是圣人“辅自然”,意在君王应顺辅百姓之自然。其他关于“自然”的原文及思想,均可统摄在“法自然”与“辅自然”的两层义涵之中。人“法自然”是在天人(天道与人道)关系里讨论修身智慧,是向上法(人取法地、天、道之自然),凸显天道的本原地位;圣人“辅自然”是在君民关系里讨论治国智慧,是向下辅(圣人辅百姓之自然),凸显民的自主性地位。  相似文献   
75.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两个层面阐释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一是在具体哲学层面,恩格斯剖析了费尔巴哈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解放作用及其局限性,阐释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二是在一般哲学层面,恩格斯强调真正推动哲学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日益迅猛的进步,自然科学和大工业的发展不仅终结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进程,同时也造就了历史领域由思辨哲学转向唯物史观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对唯物史观何以能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的论证,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对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驳“马恩差异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6.
孙向晨 《哲学动态》2022,(6):45-55+128
在一个没有“家”的哲学时代,提出“家”哲学势必遭到各种质疑,如李勇教授从内、外两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家”哲学可能遭到的批判。确实,“家”哲学要在现代世界站立住,就必须经受各种挑战。从“家”问题内部的论域来看,首先要清楚区分传统的家与现代的家,古今之间有联系也有很大差异。今天我们讨论“家”的问题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一定要站在现代世界之中。其次,“家”作为一种普遍性存在,其在中国社会的形态与在世界范围的形态也需要深入辨析,汉语哲学有责任充分汲取中国思想传统的资源。最后,“家”作为社会性论题与作为哲学性论题也有所不同,本文强调从哲学层面来思考“家”的问题。从外部的哲学批评立场来看,“家”哲学还需应对来自自然主义、多元主义以及个体主义立场的挑战。在这些问题上,“家”哲学有着不同的形而上学预设。最终“家”问题有一个从“厚的文化”不断理性化到“薄的哲学”的过程。但“薄”并不意味单薄,而是意味着论题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77.
78.
79.
杨舜涛田悦阳 《中国宗教》2006,(10):F0002-F0002
9月28日,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新院址落成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全国政协民宗委主任钮茂生,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副局长王作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阿訇等应邀莅临并剪彩。出席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常委联席会议的神长教友及全国修院的师生及来自海内外的数百位教内外人士参加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傅铁山主教,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分别发来贺信。  相似文献   
80.
《中国宗教》2006,(1):46-46
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自己做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商量解决。把宗教问题政治化,或随意与政治、经济问题挂钩,以宗教问题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是与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