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81.
"封"字最初指土堆上植树,进而引申出在土堆上祭祀神灵之意。"禅"字出现在战国时期,最初指传、继、替代之意。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之后,宗周祭祀体系散乱,战国时期"封"、"禅"的字义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指某种专门祭名。这一时期联系着学术思潮发生的重大变化,"封禅"说开始出现。到汉初,儒家、神仙家均有自己的封禅说,均由战国时期最初出现于齐地的"封禅"说发展而来。封禅性质属于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半自然宗教,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2.
伏蒙蒙 《管子学刊》2016,(2):113-116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作品。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孔子家语》是一部以语录体为主的说理散文,同时又具有其他文体的某些特质。它与《论语》相比较具有向专论体过渡的倾向,从某些篇章来看它还兼有小说和家训色彩。  相似文献   
183.
宋代士人积极致力于作仪化民,现存私修士庶仪典含通礼、专礼与杂礼,在体例和内容方面反映了两宋之別。北宋私修士庶仪典,除祭祀专礼之外,还包括仪文较少且偏重于伦理道德训教的家礼、家范、乡约,以及如《司马氏书仪》的"偏向经注的仪注体";南宋私修士庶仪典,除道德训教类与北宋礼书辑本,晚期更是出现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家礼》,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藉由对《司马氏书仪》和《家礼》之"丧仪"的比较分析,可以管窥两宋"仪注体"与"经注体"由合至分的过程。不同于汉唐以降知"仪"而不知"礼",仪注之学渐盛而《仪礼》经学渐衰的情况,南宋时期"仪注体"与"经注体"的分离,恰好是实践礼仪与《仪礼》经学分别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4.
天下教育     
根据教育部网站1日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中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八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相似文献   
185.
家支作为彝族特有的内群体,使得彝族具有中华民族、彝族和家支三层群体结构。关于彝族家支的研究先前主要通过访谈法、田野考察法、文献法等进行,缺乏对家支的量化研究。本研究基于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将家支作为一个独特的内群体结构进行量化研究,考察彝族家支认同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一修订了彝族家支认同问卷,结果显示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研究二发现,彝族的民族认同,家支认同和幸福感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彝族的民族认同在彝族家支认同和幸福感之间存在调节作用,民族认同水平越高,家支认同对幸福感有着更强的预测,影响也更大。彝族家支认同对于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  相似文献   
186.
本研究基于自伤的体验回避模型,考察父母“低头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并检验焦虑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作用。以808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低头族量表、抑郁-焦虑-压力简版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父母“低头族”与青少年焦虑、体验回避、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焦虑、体验回避与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焦虑和体验回避在父母“低头族”和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焦虑和体验回避在父母“低头族”和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构成序列中介,即父母“低头族”通过增加青少年的焦虑,从而提高体验回避倾向,进而增加青少年自伤行为。研究从情绪和应对手段角度来考察父母“低头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作用机制,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7.
《孔子家语》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著作,自唐代以来一直受到学者的质疑,围绕着它与王肃的关系,人们对其编者、成书年代等问题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利用考古资料,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对勘,对《孔子家语》的文献来源、成书年代和学术价值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肯定《孔子家语》为王肃所编撰的传统观点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88.
本文讨论楚简<周易>"不家而食"的文字与理解问题.认为楚简<大畜>卦所见"而"字不是衍文,其中"家"字宜读为"稼"."不家食"与<无妄>卦"不耕获"结构相类,可理解为"不稼而食"、"不耕而获".  相似文献   
189.
<正>辽是以契丹贵族为统治主体建立的封建政权,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辽太宗耶律德光取得燕云十六州之后,其版图扩大为"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①在如此广大的疆域内,辽朝各阶层、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瑰丽灿烂的文化,宗教遗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0.
在我国族际背景中, 检验两种效价族际接触的效应及其机制。研究1从内地和新疆抽取有过族际互动经验的维吾尔族和汉族大学生(内地、新疆的汉族、维吾尔族样本量分别为448、791, 375、901), 研究2从宁夏抽取回族和汉族中学生(回族565, 汉族957)。两个研究共在6个样本上检验积极和消极族际接触对族际接触意愿的效应, 并检验族际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 积极族际接触明显多于消极族际接触; 积极族际接触越多族际接触意愿越高, 消极族际接触越多族际接触意愿越低, 积极族际接触的促进效应大于消极族际接触的阻碍效应; 族际自我效能部分中介积极族际接触对族际接触意愿的效应, 能更有效的中介消极族际接触的效应; 两种效价族际接触的效应在多数群体和少数群体间总体上没有预期的差异。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我国族际接触的现状和效应、丰富群际接触研究证据有理论意义, 对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