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我校自2011年购入APMS网络阅卷系统至今,由我一人负责管理、使用、维护。在使用APMS网络阅卷系统的过程中,有以下认识和见解,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勉!一、网络阅卷系统之“利” APMS网络阅卷系统,降低了考试成本,提高了评卷的准确性,增强了阅卷的保密性,能提升考试阅卷的公正性,提升学生考试的适应性,提升成绩分析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2.
奥尔波特的《谣言心理学》是西方早期谣言研究的代表作之一。根据奥尔波特的谣言心理研究,可从谣言传播的主体——"人"这一方面解释谣言心理,从谣言传播的的客体——"谣言"这一方面解释谣言歪曲的基本模式。并剖析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分析谣言在社会中的传播与防治。  相似文献   
183.
李旭  陈世民  郑雪 《心理科学》2015,(3):721-727
为探讨成人依恋影响病理性网络使用(PIU)的内在机制,采用自陈式问卷调查了483名大学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考察了社交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在成人依恋与PIU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孤独感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对PIU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2)社交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在依恋回避对PIU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成人依恋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影响PIU,且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的中介机制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4.
社交网站使用能带来社会资本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交网站旨在维系和发展个体的人际关系网络,而社会资本是个体人际关系中潜在的、可获得的益处或资源,因此社交网站使用和社会资本存在密切关系。然而,有关一般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与社会资本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针对不同类型使用行为的研究发现,特定类型的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对特定类型社会资本有积极影响。社交网站中自我表露行为是获取社会资本的一种必要的途径,关系维持行为、资源动员请求行为、隐私保护行为等均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本的有效行为策略。最后,就社会资本定义、线上线下社会资本存在覆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5.
采用网络分析的方法, 本研究从个体受欢迎程度和个体间亲密程度两方面探究了人格特质对社交网络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个体间大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相似性和社交网络的关系。结果发现:(1)高尽责性的个体在需要“值得信任”特质的社交网络中更受欢迎, 高宜人性的个体在需要“共享时光”的社交网络中更受欢迎; (2)在需要“相同兴趣”特质的社交网络中, 个体间人格相似性和社会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3)同样在需要“相同兴趣”特质的社交网络中, 个体间部分功能连接相似性与社会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这些功能连接主要集中在额顶控制网络以及背侧注意网络; 同时, 部分节点功能连接相似性与社会距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这些功能连接主要集中在默认网络。研究结果揭示了人格特质对不同社交网络结构的影响, 以及个体间人格特质相似性和静息态脑网络相似性与社会距离的关系。本研究对理解社交网络的结构, 形成规律以及其中的信息传播规律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6.
在网络突发事件的产生和传播中, 人们往往更关注负面信息的加工和传递, 存在负性偏向。本研究依据事件酝酿、爆发、蔓延阶段的特征, 构建心理机制模型, 通过3项研究分别检验了信息内容、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递中负性偏向的产生和发展。结果表明, 负性偏向不仅产生于网络突发事件的源头语篇中, 还产生于个体信息加工和人际信息传递过程, 表现为个体对负性词汇更好的记忆效果及更高的辨别力, 以及网民间对负性信息的选择性传递和对模糊信息的负性解读。研究有利于认识网络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规律, 科学应对舆情危机, 创新网络治理。  相似文献   
187.
元认知是指个体对当前进行的认知活动的监测和调节。通过对元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的梳理,归纳出两条研究主线:一条主线以具体元认知加工的脑区激活研究为主,主要考察元认知与认知过程的分离及典型元认知加工的共享性和特异性。研究发现元认知加工主要与前额叶有关,还涉及脑岛、顶叶、颞叶和楔前叶等部分脑区。另一条主线探讨广泛的元认知功能与广泛大脑网络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大脑的“元认知网络”的概念,发现脑损伤或病变造成的元认知功能损伤与脑功能网络有关,而非固定在某一特定脑区。建议未来的研究应重视四个方面的研究:元认知加工的具体脑区和脑功能网络,元认知神经机制的分离,元认知脑功能的损伤和元认知训练的改善作用,以及基于神经机制研究的元认知模型的建构与修正。  相似文献   
188.
本研究基于情绪不安全感理论,采用问卷法对湖北省两个城市的两所中学共4476名学生进行调查,探究了消极家庭表征和青少年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了归属感需求和社交敏感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青少年消极家庭表征能显著正向预测其网络人际关系成瘾;(2)归属感需求和社交敏感在消极家庭表征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中均起显著的中介作用;(3)归属感需求和社交敏感在消极家庭表征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为开发针对性的青少年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9.
欺凌是一种涉及多类行为和多主体互动的群体过程, 但是已有研究很少在同伴的群体互动和关系变化过程中研究欺凌相关行为的发展。尤其是受欺凌作为一种被动承受而非主动选择的行为结果, 对其在同伴情境中的变化过程研究更为有限。本研究从青少年的友谊网络与其受欺凌的共变关系入手, 采用纵向社会网络分析法, 对来自26个班1406名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3个时间点(七年级末、八年级上学期末、八年级下学期末)的追踪研究, 结果发现:(1)受欺凌影响群体内友谊关系的建立:受欺凌水平高的青少年更难以与同伴建立朋友关系(同伴回避效应), 且更倾向于选择同样受欺凌水平高的个体作为朋友(同伴选择效应); (2)友谊关系影响受欺凌水平的变化:在群体中拥有更多朋友关系的青少年, 其受欺凌水平会逐渐降低(同伴保护效应); 但另一方面, 拥有高受欺凌水平朋友的青少年, 自己的受欺凌水平会随着时间呈增高趋势(同伴影响效应); (3)随着时间的发展, 女生的受欺凌水平比男生更容易降低(性别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友谊网络和受欺凌的共变关系, 为校园欺凌群体干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0.
基于抑郁的基因-环境研究范式,以30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网络成瘾与大学生抑郁两两显著相关;(2)网络成瘾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 5-HTR1A基因rs749098多态性在该中介模型的直接路径和中介后半段起调节效应,具体表现为,相比携带C/G和G/G基因型个体,C/C基因型个体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负向预测更强,且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即使是低水平的网络成瘾的都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情况,而在高水平的网络成瘾的情况下三种基因型都表现出高水平的抑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