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0篇 |
免费 | 147篇 |
国内免费 | 223篇 |
专业分类
10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网络欺负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工具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欺负形式。本研究旨在探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以及愤怒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感知匿名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武汉市703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对其同伴拒绝、网络欺负、愤怒和感知匿名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每天上网时间后,同伴拒绝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负;(2)愤怒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同伴拒绝对网络欺负的直接作用和愤怒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感知匿名性的调节,相对于感知匿名性水平低的个体,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在感知匿名性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强。研究结果支持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这对于制定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对竞争认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天津市和广州市53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半开放式问卷,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研究了他们对竞争的认识,并对这种认识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由竞争一词最易联想到“激烈”、“残酷”、“公平或不公平”、“压力或动力”等内容;(2)大学生认为竞争存在的领域从高到低依次是商业与市场经济、就业与工作、比赛与体育运动、学习与考试、国家与社会等;(3)大学生认为竞争是“激烈”、“残酷”、“对抗”等;(4)大学生认为竞争的主要作用是动力、压力和机遇或挑战;(5)大学生对竞争性质的认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3.
14.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以481名中学生为被试,通过无约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外向性、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青少年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娱乐、信息和交易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向性人格特征与互联服务偏好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外向性、宜人性、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预测效果;(2)在宜人性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要强于宜人性低分组。斜率检验表明对于低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不易导致其成瘾,而对高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而言,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反而容易导致其成瘾。 相似文献
15.
网络家庭兴起的伦理基础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家庭以夫妻生活的无性化、夫妻关系的非对偶性、夫妻性别的可转换性和现实人伦关系的消匿等四大特征兴起于现代社会.其兴起的社会根源在于家庭功能的弱化、道德观念的宽容性增加和网络技术能力的增进.其中交织着网络空间的扩张与社会交往的挤压、心理压力的剧增与情感宣泄的不畅、婚姻需求的发展与现实条件的匮乏三大矛盾.网络家庭的兴起造成了家庭观念的变异、婚姻行为的变化和现实家庭的危机三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通过文献分析,结合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将学业情绪确定为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消极高唤醒、消极低唤醒四个维度。以1731名初一到高三学生为被试,通过三次取样测试,编制了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通过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和校标效度的检验,表明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具有较好的理论构想、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应用本问卷对3588名青少年的调查表明,青少年的学业情绪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初中生的积极学业情绪多于高中生,消极学业情绪少于高中生。男生的积极学业情绪多于女生,女生的消极学业情绪多于男生。研究表明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是研究青少年学业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会的道德活动是网络中的个人、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反映.因特网是通过人们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建立起来的,在网络社会中,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既是网络的用户,又是网络的管理者.任何人都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网络社会由无数网民和各种各样的组织组成,每一个主体都处于自我、集体、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之中.要使网络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基于责任伦理控制体系的建构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心理生理测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测谎是心理生理学应用的重要领域。1926年,美国科学家Keeler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测谎仪,并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测谎问卷。七十多年来,测谎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更增加了它的精确性,对测谎的研究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 总被引:180,自引:1,他引:180
该文引进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hortScale,EPQ-RS),首次在国内加以修订。根据来自30个省市56个地区的8637人(含汉族7725人)的样本数据,修订形成了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共包括4个分量表,各12个项目,这一形式和EPQ-RS相同。作者并基于本研究的样本提供了EPQ-RSC的中国常模。研究表明该问卷的E、N和L三个分量表具有令人满意的信度和效度,P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基本达到有关的心理测量学标准。作者最后对此问卷的信效度结果以及问卷结果反映的当代中国人人格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对孔子群体进行分析研究 ,考察这个网络的基本特征、网络中资源、信息的传递以及网络的心理基础 ,进一步阐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把孔子网络作为中国人人际网络 ,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人际网络的原型进行了研究 ,提出以下观点 :首先 ,孔子群体是一个非正式组织 ;其次 ,孔子网络的类型主要是业缘网络和朋缘网络 ,而不是亲缘网络或地缘网络。它具有业缘与朋缘关系相转换的功能 ,能够通过对网络中的资源动用 ,实现职业地位乃至社会地位的获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