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前言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在物质文明、技术手段方面发生了巨大的进步。它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舒适,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人的主动性相当一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反而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在机械工  相似文献   
22.
西方文明在"经济人"思想的引导下产生了工业革命,进而实现了现代化.但是,"经济人"思想的自利性,忽视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使西方社会在实现物质文明的同时,产生了种种危机.而这些危机的解决有赖于一种新的伦理思想,以重新审视经济发展和人类存在的关系.佛教缘起观是一种从社会、个人和环境相互共生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发展的伦理思想,它对克服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片面性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3.
惠净 《法音》2009,(10):7-8
正(2009年10月17日)第12次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以"佛教的社会责任"为主题,在日本横滨市召开,我发表基调发言,感到十分荣幸。在此,谨表深切的谢意。向与会的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会长智冠大和尚、中  相似文献   
24.
《法音》2014,(9)
正关于文明形态及对话问题记者:您是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发起人之一。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文明对话无疑有助于彼此间的了解,那么对各个文明本身是否有好处?比如,通过您参加尼山论坛,佛教有了什么变化?当今世界危机的根源,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乃至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竞争性、排他性思维模式的结果。一种文明一旦形成,如果不能随着时空因缘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其生命力就会变得非常脆弱,乃至最终走向衰亡。纵观各种文明的发展演变史,不难  相似文献   
25.
李祥俊 《哲学研究》2012,(4):35-42,127
<正>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体系脱胎于佛教唯识学。对熊十力思想演进历程及其新唯识论相关著作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唯识学"四缘论"尤其是"因缘论"的创造性诠释,是他走出唯识学、建构其独特理论体系的关键。学术界对于熊十力新唯识论与传统唯识学之间的关系多有论列,但尚无从其体  相似文献   
26.
久迈 《宗教学研究》2012,(1):153-157
《龙树意庄严》是西藏近代学者更敦群培的一部论著。他在继承西藏前期中观思想的基础之上,综合自己的认识,对西藏后期中观思想——格鲁派的名言量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其间有二十一首偈文,概括了《龙树意庄严》中“名言量”批判要点,即缘起中无量、名言识有性等的思想。作者对缘起性空的中道思想做了深刻的反思,蕴含了他对宗教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久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08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27.
流传至今的"食蒜戒",是佛陀时期制定的。其制戒的目的是防止俗众对僧尼的讥讽,增长俗众对佛教的信心,亦是为了僧尼在精进修行中脱离烦恼而达到圣证,最终实现佛法永住的理想。与佛教"食蒜戒"有关的本生故事,则是藉因果报应故事形象化地教育听众。  相似文献   
28.
叶少勇 《世界哲学》2017,(2):148-159
本文基于龙树的《中论颂》等著作,考察其哲学体系中"缘起"、"中道"、"不立自宗"和"二谛"几个关键概念,指出这些理论皆拱卫其认识论虚无主义立场,即一切概念唯是空名而无所指对象。龙树的缘起观否定了缘生法的存在,而将"缘起"等同于空性的无生之理。其中道观是由彻底否定以远离二边,而非调和二谛。其不立自宗的声明有助于避免虚无主义悖论,破尽一切概念而不确立任何概念。其二谛理论只是为了教化权便,而不是对空观做重新布局。因此,龙树的思想与后世中观论师以二谛为框架的理论体系有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29.
龙树与智顗实相思想的异同关系是天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学界代表性观点的介绍和剖析,本文认为智顗实相思想不仅没有违背龙树确立的中道缘起的实相原则,还使这一原则超升至“妙有”之境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龙树实相思想。  相似文献   
30.
近代中国佛教兴学之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松涛 《法音》2008,(2):34-38
清季佛门萎靡不振,在外且有庙产兴学压力。高僧大德试图改变旧有僧伽教育模式,仿效教外开办新式学堂来造就人才,扩大影响以培养慧命。不少佛教学务公所(1906年改名僧教育会)因缘而起,发挥组织作用,为后来全国性佛教团体的产生奠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