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谢林的自然哲学与立足于经验实在性的康德哲学或着眼于人类理性教化提升之路的黑格尔哲学不同.它以"大全一体"这一人类世界的终极根据为基点,在充分尊重并展开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理性对世界之构造的同时,揭示这构造本身背后为人所忽视的根基与归宿.从这一点来看,谢林的20余种自然哲学著作呈现出思想形成、充实、成熟与深化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202.
正道教界将以合理放生为契机,引导信众正信正行,发挥道教优秀文化的正能量,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道教是重生贵生的宗教。《道藏》首经《度人经》就言:"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生万物,万物有灵。道教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本体化生而来,都含有道性,也具有一种生命特征;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对生命本  相似文献   
203.
本文从句法、语境、语义三个层面,分析张载《正蒙》中的几处关键篇章。通过句法分析澄清“太虚无形”不是主谓结构,而是并列结构;“太虚”是没有形状之意;“本体”即“本来而恒常”之意。通过语境分析指出“太虚即气”之“即”是“是”之义,“太虚”指的是作为气的存在形式的空间、天;“太虚即气”字面涵义似乎要说明太虚与气的关系,但真实的哲学含义是太虚非无、世界为有。通过语义分析可以看到,我们无法独立于“物”的概念来理解太虚与气的关系;太虚与物指向的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气的关系,太虚与物均统一于气;整个世界是实有之气在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204.
对宇宙本原的探索往往是哲学思考和哲学体系建立的起点。哲学作为爱智和求真的学问,必然首先对事物的起源和本质产生兴趣,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如此。在中国古代,也产生了一些著名的宇宙论,它们不仅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是其哲学思想和主张的理论基础。本文拟对中国古代以道家和儒家为代表的宇宙论进行考察,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5.
倪剑青 《哲学研究》2012,(11):70-77,129
##正##黑格尔哲学将自己标识为绝对唯心主义,而"绝对"概念乃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绝对"这个概念并未得到过真正的澄清。不仅黑格尔本人对此语焉不详,而且他似乎有意避免对"绝对"这个最为关键的概念作出清晰的说明。这样做可以被认为是有正当理由的,因为没有一种说明能够让自己达到绝对的高度与深度。(参见海德格尔,第135-136页)但对研究者而言,则有不可推卸的责  相似文献   
206.
三易之义是马一浮先生易学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先生运用三易之义来解说心性论、功夫论,吸收儒家和佛家在心性论、功夫论方面的成果,使儒家和佛家义理互相阐发而明晰,既展现了他强调通过功夫证悟本体的学术宗旨,又体现了圆融会通的学术特色。马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发挥了他作为一个大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7.
修心与体道     
张继禹 《中国道教》2012,(2):11-17,28
道教历来重视修心,认为"修心"乃是明道的枢纽。太上道祖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守静"才是"归根复命"的宗本,正是点出了"明道"在"修心"的玄奥。萧天石先生曾说:"虚极静笃,系心学与性学之本,为作圣功夫,亦为神化功夫。"①关于"修心以明道"的具体行持,南华真人在《庄子·人间世》中对"心斋"的修道方法  相似文献   
208.
道德他律:我的道德重建的社会政治前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的道德处于社会性解构之道德境遇中,道德他律是社会道德重建的基本方式。道德他律的存在主体是国家,实践主体是政府。政府要担当起道德他律的社会重任,其前提是政府要成为道德的政府并获得其道德的道德形象和引导力量。这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在普遍人道、平等、公正的政治原则和政府道德优先的道德原则的基础上,严格遵循权力分散、制约、均衡的权力分配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209.
陆畅 《哲学动态》2023,(7):65-75
记忆与遗忘构成了宋明理学道德修养工夫论中的内在张力。理学家对道德本体之记忆与修养工夫之遗忘的两层划分,有助于厘清其间的纠葛。本体记忆在经验层面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展现自身,并决定了经验层记忆内容的变异。由于经验中包括记忆在内的体验活动具有指向性(指向时间中的外物)、属我性(归属于自我)等特征,理学家在讨论遗忘工夫时,从“忘我”和“忘物”两个向度展开。他们通过解构经验层的自我和将道德自觉提升到前反思的直觉状态两种方式,获得“遗忘”的直接性,又通过对道德习性的培养获得本体记忆的道德主宰性,从而巧妙地解决了道德意识直接性与清晰性(主宰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210.
"真如"与"生生"分别代表了梁漱溟思想中儒佛两家的本体。以梁漱溟早期与后期的不同著述为研究线索,可以清晰地探知"真如"与"生生"这两个本体之间关系的演进轨迹。在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的早期思想中,梁漱溟以"生"为儒家道体,"无生"为佛教特色,"真如"与"生生"之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紧张关系。在以《人心与人生》为代表的后期思想中,梁漱溟一方面开始强调"真如"本体的心体与觉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将生生之体视为人心可以自觉的必要条件,这样,人心、心体的自觉就成了儒佛两家本体的汇通点,"真如"与"生生"的关系转而呈现出融合的姿态。明晰梁漱溟本体思想的演进轨迹,有助于在儒与佛、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的讨论框架下,为梁漱溟研究提供更多的问题增长点,更可以为学界关于梁漱溟思想归宿的探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