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孔明安 《现代哲学》2004,(4):112-120
本文主要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当今法国哲学家让·鲍德后期晦涩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其命定策略的考察,阐发了鲍德里亚后期哲学的重要意义:(1)鲍德里亚后期思想是一种典型的悲观的技术决定论;是现代技术决定论的翻版。(2)鲍德里亚的后期思想是对近代理性哲学的颠覆和“反动”,它试图通过对技术与人的关系的思辨考察,消解近代理性哲学中的大写的主体的“人”,并给出了未来技术社会中一幅悲观可怕的“人”的命运的图画。(3)后形而上学的玄学则是鲍德里亚思想的最终归宿。鲍德里亚后期思想既有其悲观主义的极端倾向,也包含了深刻的哲理,需要处于信息社会的我们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2.
黄立营 《学海》2004,(3):177-180
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实现人的自主、自觉与自由 ,表现了人的主体地位要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现代社会应不断提高人的主体地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3.
认知主义与联结主义之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华 《心理学探新》2004,24(3):3-5,9
认知主义的研究定向和联结主义的研究定向是广义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两种主要研究范式。这两种研究范式都各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论,也取得了各自不同的成就,同时也存在各自不同的问题。通过对两种研究范式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二者的相互沟通和融合才是认知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4.
社会游戏情境在幼儿遮挡绘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雪梅  李红  郑持军 《心理科学》2004,27(4):884-886
该研究以90名4—5岁幼儿为被试,考察了遮挡方式、社会性游戏情境以及年龄对幼儿遮挡绘画的影响,结果表明:(1)幼儿遮挡绘画表征策略的发展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多种策略并存;(2)部分遮挡、完全遮挡这两种遮挡方式的难易程度有很大的差异;(3)设置社会性游戏情境提高了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水平;(4)与年龄相关的成熟水平是影响儿童遮挡绘画表征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5.
新联结主义产生的心理学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林祥 《心理科学》2004,27(1):140-142
新联结主义虽然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所复兴的认知心理学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但心理学史中早已存在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为新联结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背景,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6.
L.伊里加蕾  刘岩 《世界哲学》2012,(3):102-117,161
本文的核心主题是如何建立同他者的交互关系。作者认为,伦理行为应该从呼吸开始,这是人类最为原初的举动,但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未得到尊重。忘却呼吸的结果造成了精神和身体的分离,也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文化传统。要建立二者的伦理关系,首先就要拥有自我爱慕的能力,这是一种栖居在自我状态、能够主宰自己行动和思维的能力,是维持自己家园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应该开放自我的世界迎接他者的到来,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世界的结果将导致对他者异质性的排斥。同时,有必要保持沉默,要耐心倾听,更要换一个方式讲话,充分开发知觉感受,以尊重他者完成自我的超越。二者关系也因此得以建立,这一尊重差异基础之上的二者关系不仅适用于处理性别关系,也可以应用于处理其他文化差异中的二者关系,而无数的二者关系最终组成了多元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7.
本文阐述了卢梭视野中的"人类"主题,试图与卢梭一道对抽象人观念进行批判性研究。一方面,卢梭区分了两种东西:属于同人性不可分割的特征的东西与属于偶然可变的东西,另一方面,卢梭主义人类学解释的因素处于上述区分的延伸之中。至于卢梭主义人类学中具体人与抽象人的调和,文章区分了本体论或认识论角度与伦理学立场,进而主张站在伦理学立场来理解卢梭的抽象人观念。卢梭肯定"抽象人"的存在,期望达到自由意志意义上的自由。我们进一步指出,拉博埃西对卢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强调"自愿奴役"是意志能力丧失的根据。  相似文献   
148.
统合效用主义由作者于1991年提出,与传统的行动效用主义和R.B.勃朗特脱(R.B.Brandt)以及J.C.哈桑尼(JohnC.Harsanyi)等的规则效用主义不同。本文概括了统合效用主义的六个特色。即:(一)它本质上是唯物论的、经验的和非形而上的;(二)它以人为目的,所以效用主义是人本化的;(三)它是软线的、灵活的,而非绝对的;(四)它的价值取向是主观主义的;(五)效用是唯一可以量化和计算的维度;(六)行动层面是唯一可以计算效用的层面。这六个奥义特色可作为效用主义是否可以成立的充要条件,并可据以区别统合效用主义与其它的效用主义。  相似文献   
149.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全球伦理概念的提出,普世伦理一词进入国人的视野,并引发了人们对普世价值的讨论。当时,人们更多的是在伦理层面上探讨问题。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南方周末》于5月22日发表的题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的文章,在学界和思想界引发激烈争论,并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从而把普世价值的讨论推向高潮。时至今日,  相似文献   
150.
罗素于1900年发表了《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判性解释》,尝试把莱布尼茨哲学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解释。这种解释是逻辑主义的,声称莱布尼茨的整个形而上学都建立在其逻辑学的基础上。尽管这种观点在近几十年受到了一些挑战,但至今仍是英美学界对莱布尼茨的主流解释之一。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