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8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康德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在继承沃尔夫理性心理学与经验心理学二分的基础上,通过批评理性心理学,消解了我思的主体地位,为解决二元论问题做出了重要努力;通过批评经验心理学,指明了心理学在成长为一门科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诸多问题。新康德主义在继承并改造康德思想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皮亚杰基于对康德思想独具特色的把握,提出了发生认识论;而当代认知科学的图式理论,则完全是建基于对康德经验图式理论框架的全面继承上。  相似文献   
102.
任务无关积极情绪与时间限制对大学生风险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沛  康琳 《心理学探新》2008,28(1):55-58
利用日常生活决策任务,探讨了任务无关积极情绪和预支情绪与时间限制对风险决策的交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强调损失可能且意义重大的职业决策,积极情绪使个体表现出风险回避倾向,而时间限制通过影响个体的决策策略增强情绪状态对决策的影响作用.在无重大意义无损失可能的决策情境中,时间限制能降低个体的冒险倾向,而积极情绪通过促使个体夸大时间限制造成的压力,增强时间限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日常经验研究:一种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经验研究是一种通过研究日常生活中各种事件发生时人们的瞬时感受而在自发、自然的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过程进行探索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获得关于个人日常生活中某些特定事件或特定时刻的详细描述,来提取有关思维、情绪、行为的持久性、周期性、变化以及时间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并确定上述因素之间的情境性以及倾向性相关。日常经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在方法论三角互证原则的指导下,与其他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理解心理现象及其过程,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探索、了解人类心理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4.
科学哲学     
本文首先讨论科学哲学的起源与重要性。其次,本文考察如下基本问题:理论客体的实在论性、理论与经验的区分、科学解释、归纳、科学检验等等。本文所涉及的观点包括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科学解释的不同模型、证实主义与证伪主义、亚决定论、整体论、被理论渗透的经验、不可公度性等等。本文所涉及的学派包括逻辑经验(实证)主义、实在论及关于科学的实用主义、历史(科学史)转向与相对主义。最后,笔者会谈一谈科学哲学的新近发展方向及笔者对其在中国与西方将来发展的前瞻。  相似文献   
105.
早期经验对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福义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8,31(3):556-561
本研究以内隐联想测验(IAT)为内隐自尊测量工具,以172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来自家庭方面的早期经验对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婚姻状况与青少年的内隐自尊存在显著相关,来自离异家庭的个体内隐自尊显著低于来自完整家庭的个体;(2)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的外显自尊没有影响,个体可能通过形成积极的外显自我评价对父母离异带来的负性经验进行补偿;(3)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的偏爱对个体的内隐自尊有提升和促进作用,提示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发展;(4)父母的拒绝与否认、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母亲的惩罚与严厉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相关显著,提示消极的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一致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6.
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红升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8,31(6):1450-1453
异族效应是面孔识别过程中一种非常稳定的现象,表现为对本族面孔的识别与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异族面孔.脑成像研究也证实了这两类面孔在神经表征上的差异.关于该效应主要有知觉经验说与社会分类说两种理论解释,但围绕着其心理机制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议然,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族群认同等社会-人格因素对于异族效应的影响,并注意考察本族面孔与异族面孔有提取阶段可能存在的神经活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7.
道德经验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经验指的是人们在利益关系境遇中既可维护或获取自己的利益,又能表明自己是"道德人"的经验.它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生产与交换关系、生活与消费关系、相处与交往关系,具有自发性、群众性、普适性和连续性等特点,本质内涵是"趋利避害",反映人作为价值主体的本性.维护现实社会基本伦理秩序的道德其实多为道德经验,而体现人类社会道德发展进步客观方向的则是道德经验的整合形式.  相似文献   
108.
经过10多年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正进入了快速轨道."全覆盖"既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也是当前最显著的特征,支撑了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在总结国内实践和借鉴国际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社会保障"全覆盖"目标完全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09.
论“逻辑在先”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曾经指出要进入并研究哲学"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1];柏格森更为明确地讲"研究哲学,就在于扭转思想活动的习惯方向."[2]进而言之,这一扭转乃是进人哲学研究的"门槛",只有跨越了这一门槛,才有可能登堂入室.这一门槛就是:从时间在先转向逻辑在先.  相似文献   
110.
王雷泉 《法音》2006,(4):37-41
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出版缘起 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宗教学,迄今不过短短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宗教学的发展,是东西方思想猛烈碰撞与交流的直接结果,也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曲折进程紧密相连。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国各宗教基本上和睦相处,罕见宗教迫害与宗教战争,而佛道儒三教关系也为当今世界宗教对话提供了足资借鉴的历史经验。然而在过去一百年中,从“五四”前后的非宗教运动,到“文革”时期对宗教的全面摧毁,而在1980年代以来宗教又呈现爆发式的复兴,中国宗教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动荡。这兴衰起伏的过程,为中国宗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题材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