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宫睿 《现代哲学》2023,(1):94-101
“经验的有限性”是霍布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是指人作为上帝的创造物,在经验、能力、知识等方面是极为有限的、不充分的、不确定的。经验的有限性与欲求在多个层面上构成了充分的张力,语言、理性、宗教等皆可视为超越经验有限性的努力,但它们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经验的有限性。经验的有限性造成了欲求的转换,激起对权力的追求,自然状态的景象正由此推导而出。通过对经验有限性论题的阐发,《利维坦》获得全面贯通的解释,其神学背景也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992.
20世纪的哲学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外在论.它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思想冲击.本文侧重于讨论内容外在论对知识论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内容外在论的确排除了某些形式的辩护内在论.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用来改良辩护内在论,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可取的内在论知识论.笔者以博格西安的自我知识论证、邦约尔的不可达及论证和伯奇的知觉资证理论为例说明了这一点.笔者的结论是,知识论的辩护理论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容纳心灵哲学的外在论.  相似文献   
993.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一)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渭心理健康足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显然,这一定义,过分突出了个人经验,而且“最佳”状态的标准,也难以掌握。  相似文献   
994.
幸福升级     
人类最早的幸福只是吃饱,为一口吃的舍命争夺。后来,我们要穿暖,这是第二层幸福。兽皮最先满足了我们。我们披着动物的皮,怪模怪样的,相互也觉得不自在。吃饱穿暖之后,人类的花花肠子就多了,幸福的内容变得五花八门。人类开始载歌载舞,点燃  相似文献   
995.
5月31日至6月1日,国家宗教局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召开支持伊斯兰教解经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支持伊斯兰教开展解经工作的重要精神,认真回顾总结过去十年的解经工作,进一步推动新形势下解经工作的深化发展。全国各省、  相似文献   
996.
在中国语境中,公德概念是宏观国家之德和微观公民之德的有机统一,立足于实践以国家之德"引渡"公众之德是实现两者统一的逻辑路径。宏观公德体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微观公德体现出社会的文明程度,两者的关系经历了"混沌一体""分化发展""有机统一"三个发展阶段,公德的内容由强调"齐一性"向注重"层次性"转变。真正落实公德两层面内容的有机统一是未来中国语境中公德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中国公德建设方案形成的关键之笔。  相似文献   
997.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生怕写作文。在作文实践中,老师们也常常为学生的作文内容干瘪、词不达意、思维混乱而伤透脑筋;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老师们必须不断地探索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消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因素,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要消除学生惧怕的心理,提高习作能力,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相似文献   
998.
三月的一个星期日下午,一位中学生走进了心理咨询室。见他双肩背黑色学生书包,手提蓝色旅行包,满面愁云。根据我的经验判断,他心理负担很重,我主动和他说话。  相似文献   
999.
按照康德的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的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的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的“综合”只能是知性的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的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的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的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的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我所说的“对象之谜”.本文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解开这个谜,围绕关于《纯粹理性批判》之范畴演绎的分析,说明知性范畴不仅构成了知识的先天条件,同时也构成了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  相似文献   
1000.
我受邀沿循“思想之路”来探讨共存问题,对建立向多样性保持开放的社会凝聚力的方式进行思考。我的想法是,只有在得到人们重新塑造的时候,作为一种假设、题目和原则的民主才是活生生的。只有当经验都持续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被人们通过行动、有时候还会以导致一些无关紧要的差异的方式重新塑造的时候,这些经验才是活生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