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朱莉琪 《心理科学》2001,24(2):214-214,220
逻辑推理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人们利用推理可以从已知知识中推出新知识,从事实或假设中得到新结论。掌握正确的逻辑推理规则无疑会提高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因为推理能力对人类的重要性,心理学对人的推理的研究从未中断过。  相似文献   
962.
又到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求职的时候了,由于大学毕业生在校时间长,与社会接触少,社会经验欠缺,学生气比较浓厚。因此如何尽快步人工作角色,发挥自身作用是每个毕业生进入单位所面临的头等重要的问题。以下几点希望能够对将要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63.
“信念之谜”及其意向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里普克把"信念之谜"当作"真正"的问题提出来,但除了坚持名称的因果理论和批判描述理论,他并没有提供该谜题的正面解决方案."信念之谜"所涉及的,不仅是名称在信念语境中的意义表现问题,更是本质地关涉到信念的哲学性质.塞尔把信念看作最基本的意向状态,其关于意向状态的对象和内容的区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信念之谜"的实质和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964.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德国文艺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一生执著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古典艺术情有独钟其广博融会的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和技术关系的深刻揭示,对灵韵震惊和经验等概念的多维阐释一定程度上预言了西方艺术的发展方向,在技术复制的背景下带有鲜明的怀旧倾向.同时这种怀旧主题在当下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65.
《管子学刊》2006,(3):F0002-F0002
宫元生活经验,笔名宫源海,男,汉族,1955年1月生,山东淄博市张店人。曲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结业。现任山工理工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度、教授。  相似文献   
966.
《法音》2012,(10):1
9月17日,由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的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经验交流会在武汉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发来贺信,希望宗教界以举办慈善周为契机,全面落实《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抓住机遇、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推动宗教公益慈善活动的长期  相似文献   
967.
张强 《学海》2008,42(3):168-174
<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相比,<金瓶梅>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叙述结构及题材选择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相似文献   
968.
一般认为,鲁道夫·奥托延续了由施莱尔马赫所开创的反思宗教本质的传统.实际上,在施莱尔马赫与奥托有关宗教本质的描述之间却存在着重大差异.奥托反对宗教的自然主义描述,认为它构成了对宗教真理性诉求的威胁.而施莱尔马赫通过否定上帝在经验世界中的“给予”,以及在自然秩序中超自然的干预,明确把奥托所谓“神圣经验”排除出去.在施莱尔马赫看来,宗教如同任何自然现象一样适合进行自然主义的描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969.
道德转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视阈中蕴含着前提逻辑:利益关系分化撬动了道德标准的普遍性根基,集权秩序瓦解增强了道德生活的自由化张力,在新旧道德秩序更替的未完成状态中,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为疏解现代性道德矛盾提供了可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中道德转型历经阶级革命伦理—国家建设伦理—改革开放伦理—民族复兴伦理等主题,逐渐从唤醒主体自知的道德觉悟,到建构集体共享的道德制度,再到维护兼容多样的道德秩序,及至塑造和谐向善的道德格局。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道德转型,通过把握善恶世界的经验规律来引领道德实践:就道德秩序优化的内在结构而言,注重国家伦理与公民德性相融合、普遍规范与自由意识相联结;就道德环境治理的领域关联而言,强调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结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970.
廖钦彬 《现代哲学》2017,(4):106-114
京都学派创始人西田几多郎(Nishida Kitaro,1870-1945)批判欧洲哲学的心物、主客二元论,提出心物、主客未分的"纯粹经验"与"绝对无的场所"论述,为该学派哲学建基。而批判式继承西田哲学的田边元(Tanabe Hajime,1885-1962)于1922-1924年留德期间,从学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两者哲学的批判,成为田边哲学体系形成与转变(从战前的"种的逻辑"到战后的"忏悔道哲学"、"死的哲学")的其中一个参考点。田边在批判胡塞尔的纯粹意识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现象学(即存在哲学)后,提出异于两者的新哲学形态,即"绝对无即爱"的实践哲学。此种欧洲哲学与日本哲学,特别是现象学与京都学派哲学的交渉史,是审视近现代东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主轴。从这种交渉史的视野来阐明田边哲学的形成及发展,不仅能够对目前的田边哲学研究或日本哲学研究提供一种新方向,而且能为当代现象学研究或对现象学的批判性研究提供一些可以参考和比较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