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稳行高处     
林孔华 《天风》2012,(8):20-22
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稳行在高处(这歌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经文:《哈巴谷书》3章17节至19节哈巴谷是一位"问题多多"的先知,在《哈巴谷书》中,先知向神发出一连串的求问、追问、质问,他还准备着与神辩论(参哈2:1),因为先知看见了神选民的悖逆与奸恶,同时也看见了仇敌对待选民的强暴与残忍,  相似文献   
172.
陈丰盛 《天风》2012,(12):46-47
圣诞佳节,全世界的基督徒都沉浸在庆祝基督降生的喜悦当中,无数传道者都会以《马太福音》1章21节作为主题经文与弟兄姊妹分享,或是用它来向未信主的人布道。但值得反思的是,许多人将“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的信息只停留在“拯救”,对“从罪恶里”则是轻描淡写,似乎这个重要的信息已经被“淡化”了。  相似文献   
173.
邻舍     
海金华 《天风》2012,(3):22-25
这段经文所讲的故事中的主角,成了一个世人值得效法的榜样,一个道德的典范,他就是好撒玛利亚人。然而,这也是一段在教会的解经历史中引起较大争议的经文,有人往往将这段故事用灵意解经法来解释,如古教父奥古斯丁。他说:“遭遇强盗的这个人指亚当,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说明亚当从祝福中堕落,  相似文献   
174.
任军海 《天风》2012,(8):18-19
一、最早的"神学院"——撒母耳创立"你到了城的时候,必遇见一班先知……"(撒上10:5)"有人告诉扫罗说,大卫在拉玛的拿约。扫罗打发人去捉拿大卫。去的人见有一班先知都受感说话,撒母耳站在其中监管他们。"(参撒上19:19-20)这些经文告诉我们,撒母耳创办了先知学校并成为校长。"撒母耳为什么要创办学校,是因为他看见这个危机时代非常需要助手,他自己分身乏术,所以需要助手。经过良好的训练,这些人可以使果效倍增,  相似文献   
175.
从中医症、证、病的概念谈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学中的症、证、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症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发出的每一个信息;证是疾病在瞬间的症状总和,是信息群;而病是症状和证候的主体,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只有辨证是不够的,辨证的同时应追求辨病,将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前提下,辨证才是比较准确的.  相似文献   
176.
读词者是指能够流畅地进行字词识别和解码, 却难以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的学生。以840名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语素意识(包括同音语素意识、同形语素意识和复合语素意识)、汉字识别、口语词汇、工作记忆、一般智力等测查, 通过现状描述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1)一年级汉语儿童读词者的检出率为0.7%, 二年级之后的检出率在6.5%~10.1%之间; (2)在语言特异性认知因素上, 控制了年龄和智力后, 与其他学生相比, 读词者在汉字识别任务上表现较好, 在语素意识各个任务及口语词汇上表现较差; (3)年龄和智力是造成读词者比率增加的一般因素; (4)同音语素意识和口语词汇是造成读词者比率增加的语言特异性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177.
以亚洲疾病问题为代表的框架效应是描述性决策理论违背规范性理论的经典"异像",而辨优启发式是行为决策理论的一大新进展。该研究探讨了辨优启发式对框架效应的解释过程。以经营风险决策为情境,以有管理经验的被试为样本,实验结果发现选择理由越少的情景其反应时越短、相应的优势项的选择比例也越高,这一结果有效地支持了辨优启发作为过程模型的次序规则、停规则和裁决规则存在的客观依据,也间接证实了辨优启发式对框架效应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8.
约拿单 《天风》2011,(6):26-27
一位年轻貌美的姊妹一心想嫁个好弟兄,但等了好久,他的"白马王子"迟迟没有出现。人问她:"你究竟要嫁怎样的人,才合你心意?"谁知姊妹干脆说:"最好能像耶稣那样的弟兄……"明知这是她的调皮与幽默,可是我并没笑出声来。我在想,假如我真的直接把耶稣介绍给她,她能穿上婚纱说"我愿意"吗?于是,我想象着自己真做一次"媒人",  相似文献   
179.
孔子的"义"内含"仁"与"礼"两大因素,在外延上展开为"义德"、"义政"、"义利"三个方面。从幸福观一般原则的意义上看,孔子的义利观规定着幸福观的德性基调和现实品格,表现为重公利轻私利、重精神轻物欲的整体倾向,同时也客观地确认了功利的正当性。这种规定和确认是孔子在对现实生活的辩证分析中完成的。孔子的义利观探讨的不仅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而且关乎理想人格的成就,"成人"意义上的义利观在内在和深层意义上确立了孔子德性幸福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0.
耿加进 《学海》2011,(3):64-67
义利之辨是儒学的重要内容。儒家所谓的"义"指一般的道德准则,所谓的"利"通常情况下指个人私利。在义与利孰先孰后、孰重孰轻的问题上,儒家始终强调义的优先地位,主张义以为上、先利后义、重义轻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但儒家并不排斥利,且认为追求利益是人之本性,甚至认为义能带来利。义有"一人之正义"、"一时之大义"和"古今之通义"之分,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儒家认为应以"古今之通义"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准则。儒家的义利之辨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企业和企业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