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周易》"屯"卦音义辨正——敬答成中英教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拙文"Interpretations of YANG(阳)in the Yijing"刊登于美国学术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时,成中荚教授(该刊主编)坚持将拙文"屯"卦的注音由我原来书写的"zhun",更改为"tun",并在拙文中加注宣称"屯"的本义应为"屯聚".指本人提出读音"zhun"与意义"困难"是错误的.本文根据<经典释文>所载录"屯"的两种音义纪录,说明"屯"的上古声类虽只有舌头音"t",但中古以降则已派生出舌上音"zh"(后世读为齿音)以专门表达"困难"的意义.再从"屯"卦六爻的含义、<彖传>的辞例、汉宋明清历代的<易>注考察,在在证明"困难"才是"屯"的本义..屯"卦读音为"zhun",意义为"困难",是毫无争议余地的事实;将"屯"卦读为"tun",释为"屯聚"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2.
李国臣 《法音》2023,(10):65-70
一、引言我国东北地区,位处与韩日两国佛教传播、交流的重要节点,千百年来,为佛教文化交流互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佛教最初传入我国东北的年代、路线及流布,限于正史资料匮乏,民间传说很多又欠缺实证,长期以来,学者们虽孜孜以求,但其源流脉络尚不清晰。20世纪后,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一批带有佛教色彩的汉晋文物被陆续发现并公诸于世。这些极具研究价值的成果,无疑对东北佛教溯源提供了突破性佐证。  相似文献   
43.
《中国宗教》2022,(4):5-5
4月22日上午,以“千江映月美美与共——文明因交融会通而历久弥新”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印顺等3位嘉宾,在现场围绕宗教与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和平共存等相关话题开展深度对话。  相似文献   
44.
刘季冬 《现代哲学》2007,(1):130-135
王弼《老子注》是代表《老子》的思想,还是属于王弼本人的思想,学术界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文章在对比王弼《老子注》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论证了《老子注》思想属于王弼本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45.
马注被誉为中国回族的“四大著作家”之一,与王岱舆、刘智、马复初齐名.他的《清真指南》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宇宙起源思想是该书的重要内容,余光说即其宇宙起源主张之一.本文分别探讨余光说的基本内涵、余光说中“造化”的作用、余光说的基本特点、余光说的思想渊源等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回族思想家在思想构建、文化领域的和谐、共处方面,有其特殊的贡献.探讨余光说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马注在伊斯兰教中国化过程中做出的努力,研究他的思想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6.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产生在中国哲学史上引起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表现在它不仅最终结束了统治两汉时期达数百年之久的经学传统,同时也开创了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代玄风。经过这一时期的洗礼,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哲学抽象思维水平,而且玄学本身无论在理论形态、概念范畴、思维方法以及向其它文化领域扩展渗透所形成的时代精神风貌,也颇为新颖独特。本文仅对魏晋玄学中包含的必然和偶然及其关系的思想作一发微并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47.
天人关系是儒家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先秦开始,辩析天人即构成了儒家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人文传统则绵绵不绝。明清之际,以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为背景,天人之辩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并进一步展开于儒家价值体系的各个侧面。当然,时代的变迁使明清之际诸儒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又对天人关系作了新的定位,后者从一个视角展示了明清之际儒家价值体系的转换。  相似文献   
48.
三家经典旧注在解读《中庸》首章时,一脉相承地沿袭了据"教义名言"规定"天命之性(性体)"的思维定式,且相应地喜援引《大学》"小人"论以解释《中庸》"慎其独",致使以现成教义为准绳的"外在监督"意识取代了活泼机动的"性之发见—率性"意识。旧注往往还先入为主地视"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为"性体",并本着为儒家日用伦常奠定"本体论"根基的动机先规定"中(体)"再推论"和(用)",但这种"本体论—体用论"论述策略实际上却是无效的"循环论证"。旧注所犯"本体论误区"的症结在于颠倒了《中庸》首章固有的"性→道→教"秩序,走出误区的出路则在于:重新强调"性之发见—率性"意识的出发点地位,将"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重解为"当事人体察性之发见的主观条件",也即从既有"观念—情感"倾向中超拔出来的"中立心态"。  相似文献   
49.
张文 《孔子研究》2011,(4):47-54
郑玄所注《礼记-中庸》和朱子《中庸章句》,无疑是关于《中庸》最为重要的两个诠释文本。二者在文本形态、文字训诂、理论体系、立说旨趣诸方面存在区别和联系。而这些方面,实则隐含《中庸》从礼学文献上升为理学经典文本的内在变化。朱子通过建构文本体系,参酌吸取郑注之训诂,同时消解郑注经学体系和礼学色彩,使得《中庸》从前代经学系统中...  相似文献   
50.
《中国宗教》2022,(4):96-96
隐元禅师是我国明末清初高僧、日本佛教黄檗宗开山祖师、中日佛教和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习近平主席曾于2019年4月在给日本长崎县知事中村法道回信中指出:“隐元禅师,在中国是很受尊崇的高僧大德,他为两国人民文化交流互鉴作出了历史性贡献。”368年前,隐元禅师东渡日本,谱写出中日两国民间友好交流互鉴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