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3篇
  9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问世于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对早期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关于这一点,前人著述备矣。本文试图论述《太平经》中的一些思想,为道教教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道教的基本信仰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 我们知道,道教的教义,上及老庄,中述神仙,下及符籙,其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对于宇宙的看法,即道教是如何认识宇宙生成的,如何解释物质的本原。(2)对于社会的看法。  相似文献   
32.
源于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二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数百年战争、动荡的社会环境下迅速发展,到隋唐时期达于鼎盛。唐朝诗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具体描述了发展中的佛教盛况。 佛教信徒把念佛、诵经、造像、布施等视为“功德”之事,把抄经看作造“功德”的重要手段之一。认为怀着虔诚之心抄写佛经可以“所获福聚,无量无边”,可“见释迦牟尼”,可以“灭罪”,而且写经越多,功德越大,那么虔诚的佛教信徒怎能不夜以继日、全神贯注地抄写佛经呢?  相似文献   
33.
1992年8月,《藏外道书》(前二十册)首次出版。这部大型丛书的问世,使得明代正续《道藏》以外的道书,首次以大规模结集的方式重现于世。这对于整理中华传统道教文化遗产,以及进一步开展道教文化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标志着道教界人士和研究道教者期待已久的增续《道藏》的事业,终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34.
原始佛教哲学的“缘起”说,在其哲学体系中较为复杂。佛教最早的经典四《阿含经》中,对“缘起”有几种不同的说法。释迦牟尼生前没有著作,其思想是由弟子们凭记忆流传下来的,因口耳相传便免不了流传者以己意而有所增改,所以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缘起”说。我们认为,四《阿含经》中的几种不同的“缘起”说,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众生进行分析而形成的,大致可分为三类:“因缘和合缘起”说,“  相似文献   
35.
王孺童 《法音》2004,(4):34-35
此本余偶得于书肆,封面题签为《观世音菩萨圣经》,考其版心上方,均作《观音经》。此本经人重新裱糊,故封面题名当为后人重署,非正名也。此《观音经》版心下方有“天津松竹斋印”,松竹斋乃荣宝斋之前身,然其设在北京,岂非在天津亦有分号焉?前有观世音圣像(如图),为马郎妇观音像。余初见之,觉非佛门正统,乃民间信仰杂糅之作。持归细读,虽其中不乏俗信之言,然所引所言皆有出处,当为又一种观音类典籍,故录之如下,以供参考。斋期(闰月照前),戒食(牛、犬)肉,无鳞鱼。正月初八,二月初七、初九、十六、十九,三月初三、初六、十三,四月二十二,五月初…  相似文献   
36.
麻醉科本科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必然面对众多的手术患者,我院欲将这些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德才兼备的医生,除了在实习期间指导他们掌握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外,更要加强他们对临床手术患者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手术患者的焦虑情绪往往影响麻醉管理质量,甚至预后;加强实习生对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理支持疗法的培养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7.
周湘  雁翔 《法音》2012,(4):41-45
释道安,东晋人,生于永嘉六年(312),卒于太元十年(385)。俗姓卫,常山扶柳人,家世奉儒,幼年丧亲,为外兄孔氏所养,自小聪慧过人,年12出家。因形貌甚丑,不被师所重,苦役数年后方乃向师求道。后受具并游学邺城,入佛图澄门下。后游  相似文献   
38.
孙娟 《法音》2012,(9):21-26
藏传佛教噶举派二祖米拉日巴的生平传记是藏族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传记中他的皈依与修行也一直被作为藏传佛教的典范,为后世各宗派信徒们景仰和模仿。但其皈依噶举派初祖玛尔巴之前的宗教身份,无论是在教内的各种传记中,还是在后世学者的各类研究中,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一早期宗教身份的模糊恰恰反映了当时藏地的社会背景和佛教境况,反映了"宁玛派"一词的历史演进和佛苯两教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吸收的历史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39.
正6月5至6日,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在全国修院举行第四期教区管理研讨班,来自26个教区的主教、教区负责人及"一会一团"的神父30人参加。5日上午,研讨班在天主经的祈祷声中开幕,会议由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马英林主教主持并致开幕词,他指出加强对中青年教区负责人对教区管理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是教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认真贯彻"三项制度",善尽主教的训导、圣化、管理三项职务的迫切需要,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0.
杨虎 《现代哲学》2022,(2):153-160
妙有微妙至极、不可思议、圆融无碍等义,观妙即原初生活领悟。妙之究竟义在于圆融无碍,即于一切事情而观其“无分别相”,观“物”即“无”。在如何“观妙”的思想方法问题上,藉由天台佛学“妙”论的启示,引出“绝待”观妙的圆融思想;“圆融”又蕴涵了“相即”,“绝待”之“即”方是“圆即”,这需要通由从“分别心”到“无分别智”的“观法之切转”透显,观法切转无转相。通由圆融存在观法,转出“妙生万物”的思想方向,不舍于物而“即物”以“妙物”,在生活的相续中不断成就个体的自由与事物的自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