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文以载道,书以达义。佛教自传入中国,便与中国书法艺术结缘。佛法与书法的关系,以禅喻书、援佛入法等概念,是历代佛教名家、书法家关注的重要命题。近期本刊特以佛法与书法为题采访了钟明善先生。钟先生长期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饱含热爱之情,且有独特的感悟。在钟先生娓娓道来的谈话中,我们对佛法与书法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22.
玄学取代经学以引领一个时代的学尚,始于所谓正始之音①,而为正始之音定下基调并因此预示了往后玄风嬗变的大致走势的则是王弼。王弼之学崇本而不抑末,贵无而不贱有,执一而不舍多,重自然而不轻名教,其在本末、有无、一多、自然与名教的分辨中所晓示的,乃是一种意味深  相似文献   
223.
道教生命哲学是道教重人贵生的思想主张在哲学领域的集中体现,是道教哲学的核心内容。以此关注道教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影响,将有助于认识道教的思想实质是什么,以至中国文化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的思想根源何在。李刚教授所著《何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11月出版)通过  相似文献   
224.
意识新论     
重新思考审视意识的特性:(1)意识是生命的重要组成.(2)在经典物理学领域,意识是生命的独特功能.在量子物理学领域,意识是宇宙万物的特性,以规则、意义和规律来表达.(3)意识包含精神与物质两种性状,但同时也是非物质非精神的.(4)意识可以穿越不同的时空.(5)意识能够产生能量.(6)意识可以分成四大类.(7)不同机体的意识可以相互交流.(8)意识可以遗传.(9)意识永恒存在.(10)意识可以因各种原因被重叠、掩盖或者忘记(意识非记忆),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重新被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225.
本文拟通过对哲学意义上的现象学和宗教现象学核心概念的整理,考查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试图从哲学现象学的角度反观宗教现象学,重新思考宗教现象学的可能性及宗教研究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226.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拥有2480余年的建城史和1780多年的佛教文化发展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是人们对当年佛教兴盛的追忆,也是南京以佛教文化隆盛于中国的佐证。从东汉末年佛教东渐江南,到清  相似文献   
227.
宋元时期的佛经译勘与梵字的传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述梵文字母及其拼合法的《悉昙章》随佛教而传入中土,并随着佛教在中土的传播而发展成一门研求梵字音义的学科门类,它的发展、嬗变始终与佛教的兴衰相呼应。宋元时期,缘于密教经典的翻译及元王朝对各系密教的尊崇,密秘佛教获得新的发展各种密法仪轨广泛流行。受其影响,梵字的传布与研习也出现了新的局面与特点。  相似文献   
228.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有一个特殊的名称“种民”,这是以前未曾出现过的概念。何谓“种民”?如果从字面意思看,“种民”应当是民的一种分类,属于民的一种称呼。《太平经》关于“民”的说法有很多,如人民、万民、兆民、生民、国民、凡民等,这些关于民的称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29.
道教文化与传统医学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可以从丹道炼养学经典之一的《黄庭经》中明确地看出来。中医认为,人体是以脏腑为核心,赖经络而维系,以气为中介,兼以神为主导的一个整体。正是以此为基础,《黄庭经》以体察到的人体内部气化过程(内景)为依据,系统地提出了人体的三部八景二  相似文献   
230.
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是教育心理测量理论中的两大支柱,两种理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而,也凸现出了两种理论各自的优势与缺陷。对此,根据不同的心理或教育测量的目的,我们要选择更为适合的理论模型与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