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意识新论     
重新思考审视意识的特性:(1)意识是生命的重要组成.(2)在经典物理学领域,意识是生命的独特功能.在量子物理学领域,意识是宇宙万物的特性,以规则、意义和规律来表达.(3)意识包含精神与物质两种性状,但同时也是非物质非精神的.(4)意识可以穿越不同的时空.(5)意识能够产生能量.(6)意识可以分成四大类.(7)不同机体的意识可以相互交流.(8)意识可以遗传.(9)意识永恒存在.(10)意识可以因各种原因被重叠、掩盖或者忘记(意识非记忆),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重新被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212.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拥有2480余年的建城史和1780多年的佛教文化发展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是人们对当年佛教兴盛的追忆,也是南京以佛教文化隆盛于中国的佐证。从东汉末年佛教东渐江南,到清  相似文献   
213.
宋元时期的佛经译勘与梵字的传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述梵文字母及其拼合法的《悉昙章》随佛教而传入中土,并随着佛教在中土的传播而发展成一门研求梵字音义的学科门类,它的发展、嬗变始终与佛教的兴衰相呼应。宋元时期,缘于密教经典的翻译及元王朝对各系密教的尊崇,密秘佛教获得新的发展各种密法仪轨广泛流行。受其影响,梵字的传布与研习也出现了新的局面与特点。  相似文献   
214.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有一个特殊的名称“种民”,这是以前未曾出现过的概念。何谓“种民”?如果从字面意思看,“种民”应当是民的一种分类,属于民的一种称呼。《太平经》关于“民”的说法有很多,如人民、万民、兆民、生民、国民、凡民等,这些关于民的称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15.
道教文化与传统医学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可以从丹道炼养学经典之一的《黄庭经》中明确地看出来。中医认为,人体是以脏腑为核心,赖经络而维系,以气为中介,兼以神为主导的一个整体。正是以此为基础,《黄庭经》以体察到的人体内部气化过程(内景)为依据,系统地提出了人体的三部八景二  相似文献   
216.
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是教育心理测量理论中的两大支柱,两种理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而,也凸现出了两种理论各自的优势与缺陷。对此,根据不同的心理或教育测量的目的,我们要选择更为适合的理论模型与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217.
218.
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以及《五斗经》皆已引《易》入道,自汉代以后历来皆重视《易》学,成为道教义理的渊源之一。那么为什么《道藏》只收载“道教易学”方面的道书(亦即与道教修持方术及科仪有关的注释之作),而不直接在“本文”部类中收载《易》古经或《易》古经与《易传》合二为一的《周易》呢?究其因由,道教自认属道家,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流,司马迁《史记…  相似文献   
219.
聂晶  郭秀艳 《心理科学》2004,27(1):130-133
在无意识研究的热潮中,无觉察知觉、内隐学习相继得到很大发展。这两种认知过程都涉及到无意识加工,相互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介绍了这两种无意识加工过程,并对其联系、区别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220.
书写和口传:中国宗教的两种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海怒 《学海》2005,20(4):101-107
立足于中国宗教类型研究史的批判性解读,本文提出,中国宗教有两大类型:经典宗教和民间宗教。经典宗教是“文字本位”的,具有制定性特征,备有弘富的经藏系统;民间宗教及其经卷具有口传性、变异性和民众性。文章考察了中国宗教史上的经典传授和口头宣教的传统,认为一种宗教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宗教性质之转移往往和它宣教方式的变化有关;经典宗教和民间宗教的互动也带来了宣教方式(经典阅读和口头传教)的互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