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天风》1996,(12):14-15
主要中文圣经译本 《和合本圣经》 1919年的官话和合译本是中国教会使用最为普遍的译本,包括直排繁体字(神版与上帝版)、直排串珠圣经、横排简体字、新标点和合本(1989年)等新版圣经。 该译本是由美国长老会,美国公理会、内地会、英国伦敦会的五位传教士历经29年(约1890—1919)的艰辛翻译而成。  相似文献   
802.
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对宗教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决策和部署。我国宗教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803.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我国国家治理指出了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作为国家治理一个组成部分的宗教治理,也应当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本文探讨了人民利益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原则、法治原则对我国宗教治理的指导与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804.
陈企瑞 《天风》2010,(8):22-24
<正>上个世纪50代,由吴耀宗等教会领袖发起的三自爱国运动为基督教在新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三自爱国运动引导基督教在中国更好地为信仰作见证,推动了教会不断向前迈进,同时也引导中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6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思考三自爱  相似文献   
805.
我的母亲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家妇女,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她连初小都没上完。在我的成长路上,母亲并没有因为自己缺少文化而忽略对我的教育。她总是用乡下常见的东西来开导我,开启我混沌的心灵。  相似文献   
806.
如何在语义学和语言哲学的视阈内规定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具有前提意义。从其内部构成看,首先它是一种主体性的德性,亦即令行动者、他人和城邦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使之处在整体性的好状态的能力和品质;其次它是一种作为客体性存在的观念系统和感受性存在的社会场域,亦即作为习性存贮下来的类意义上的意识和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伦理环境。事实证明,如何拥有并切实可行地运用意愿中的德性与规范,才是最为艰难的事情。真实动机、道德革命、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构成了一个自我流动、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逻辑,以此为基础,将现象学的致思范式充分运用到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分析和论证之中,便有了结构现象学、价值现象学和发生现象学,其间充满了自我开显、自我转换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807.
张海燕 《孔子研究》2020,(3):110-116
牟宗三学思中的"良知"概念有显著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上提下贯"和"承体起用"两方面。"上提下贯"是指"良知"能够在本体与现象两个层面之间自由活动,本身已经解决了两界沟通问题,不再需要单独设定审美判断力进行沟通;"承体起用"是指"良知"既是本体又是呈现,以"践仁知天"的方式呈现于现实生活。"良知"的动态性影响了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形态,它使审美判断"无相原则"得以确立,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两层结构论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808.
809.
天成 《学海》2008,3(2):5-9
本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我国当前实际,对目前反腐制度存在的不足、制度反腐的可能与应当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10.
姚洋 《孔子研究》2023,(2):5-11+156
历史上对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主流解释是孔子具有均贫富思想,而当代论者倾向于认为孔子所指的“不均”是制度层面的“不均”,而不是财富方面的“不均”。本文从《论语》文本出发,发现孔子的宏观社会理想是“均无贫”——较为均等的财富分配是消除贫困的途径。这与当前的共同富裕主题是一致的。但在微观层面,孔子坚持财富分配的比例原则,因而与他的宏观理想产生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从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想出发,投资民众以使每个人具备大体相当的收入能力,然后让民众遵照比例原则在市场中获得收入。如此实现的共同富裕才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