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95篇
  9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学海》2019,(1)
信息对于政策过程是至为重要的。信息以公共舆论的形式对政策系统形成压力,同时又通过信息扩散来完成政策过程;信息来源展示出政策的合法性范围,信息扩散的范围划定了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政策过程中的信息流动都以媒体为载体,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政策信息扩散渠道的多样化和舆论生产主体的多元化。总体来看,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这些媒体都是在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信息的生产与传播都是在政策主体的控制之下发生的。互联网技术创造了一个能够承载多元媒体并使得媒体可以自由组合的新的信息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信息生产突破了单一主体的控制,信息流动不再是单向度的线性流向,政策信息是在多元主体的互动与合作中生产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2.
徐英瑾在其新著《唯物论者何以言规范——一项从分析形而上学到信息技术哲学的多视角考察》的最后两个章节中将讨论的范围拓展到了政治哲学,提出了一个以"空间性的信息交换结构"为核心的唯物主义分析范式,并以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作为范例,展示了这种"自下而上"的范式的解释效力。对于日本传统,徐著和丸山虽然同时看到了日本文化的"杂居性"特质,却导向了积极和消极两种结论,这也导致了两者对于日本近代政治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诊断。通过比对可知,徐著的日本论在相关领域有得到进一步深化的潜力,并检测徐著所提出的政治哲学的"抗压性"。  相似文献   
183.
信息动态     
《天风》2011,(7):前插1-前插1
  相似文献   
184.
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流调抑郁量表、注意控制量表和正负性信息注意量表,对48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了焦虑、抑郁对注意偏向的影响,并探讨了注意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正性注意偏向与注意控制呈正相关,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流调抑郁呈负相关;负性注意偏向与注意控制呈负相关,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流调抑郁呈正相关。(2)特质焦虑、注意集中、注意转移可显著预测正性注意偏向,状态焦虑、流调抑郁和注意集中则显著预测负性注意偏向。(3)注意转移和注意集中中介了状态焦虑、特质焦虑、流调抑郁和正、负性注意偏向间的关系。研究提示注意控制是一个重要的保护性因素,可缓解或消除焦虑和抑郁对注意偏向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5.
情境模型与语篇理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迟毓凯 《心理科学》2002,25(3):379-379,368
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受知识表征研究的影响,人们逐渐把语篇理解看作一个心理表征的建构过程。然而,直到80年代早期,许多认知心理学家仅把语篇理解看作语篇自身的一个心理表征的建构和提取,而不是语篇描述的情境的建构和提取。van Dijk和Kintsch最先提出了情境模型(situation model)这一概念,并区分了语篇表征的三个层次:表层编码(surface code)、课文基础表征(textbase)和情境模型。表层编码表征的是语篇中的字、词、短语以及它们之间的语言学的关系;课文基础表征则包含文章准确意义的一系列命题,是对文章所提供的语义及等级层次关系所形成的表征;而情境模型则是在课文基础表征和读者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下经推理而形成的内容或心理上的微观世界。  相似文献   
186.
王淑庆 《哲学研究》2021,(4):119-126
随着智能机器的自主性越来越强,艾伦等哲学家提出人工道德能动性的构想,目的是让机器成为道德行动者。然而,这种构想引发了众多哲学家的反驳。这些反驳可以概括为三大进路:以约翰逊为代表的无自由反驳、以知璨·赫为代表的无责任反驳和以斯塔尔为代表的无意义反驳。从表面上看,三大反驳进路都是从人类的道德能动性出发,通过人机在道德性上的本质差异,进而否定机器拥有道德能动性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们都根源于道德上的有机观点,即认为无机物的组织系统拥有道德能动性是不可想象的。尽管对人工道德能动性的反驳有某种破坏作用,但它却有助于人工道德能动性的支持论者及时调整目标,以及促使他们反思机器伦理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7.
随着国内企业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达到国际公认的临床研究信息公开伦理原则非常重要。临床研究信息公开包括研究开始前的注册登记以及研究结束后的结果发表及数据公开。文章基于对《赫尔辛基宣言》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的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系统地梳理了临床研究信息公开相关伦理原则的发展沿革及最新要求,并对我国目前临床研究信息公开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临床研究信息公开的发展完善,加强受试者保护并促进临床研究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88.
从分析医患合谋道德风险的影响因素入手,结合卫生经济学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探讨产生医患合谋道德风险的原因和规避策略.发现医疗保险的供给方(保险机构)、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保险的被保险方(医疗保险的消费者,即接受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或患者)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道德风险的重要因素,保险基金风险更多是来自医疗服务提供方的道德风险.建议从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监督;加强激励,遏制道德风险;运用技术,规范行为三方面规范医疗服务提供方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9.
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 是一种在面孔加工研究领域中被研究者广为熟之的一种社会性知觉现象。具体而言,就是指个体识别异族面孔的成绩显著低于本族面孔。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个体在知觉他人的情绪面孔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族面孔效应。但就目前而言,研究者还不了解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top-down emotional prediction) 是如何影响面孔识别过程中的异族效应。本研究采用线索-目标范式(cue-target)对该问题进行了考察,实验通过操纵“一致试次”的比率,来区分预期 (75% 的“一致”实验试次) 与非预期实验条件 (50% 的“一致”实验试次)。本实验招募28名健康的大学生被试(12名女性,16名男性)参加正式实验,这些被试无精神疾病、情绪障碍、视力缺陷等疾病。实验后,每一名被试都获得一定的实验报酬。实验结果发现,在正性和负性情绪不预期条件下,个体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即个体识别异族面孔表情的反应时更长。虽然在负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仍然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但在正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对异族面孔的这种识别劣势却消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先前的正性面孔情绪预期有效地消除了异族效应。因此,可以认为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可能是一种促进劣势知觉加工的认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0.
吕耀怀 《伦理学研究》2005,(1):68-71,83
在信息伦理学领域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 :有些学者将信息伦理学作为一门非规范的伦理学来研究 ,而另一些学者则偏重于信息伦理学的规范性质。信息伦理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 ,应当研究不同类型的信息活动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的伦理问题 ,而不能成为计算机伦理学、媒体伦理学、生物信息伦理学、网络伦理学的集装箱。规范的信息伦理学可以参考义务论、美德论、效果论的分析框架 ,而且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各国的信息伦理学有本土化的问题 ,但在全球性的信息沟通中 ,应当实现不同的信息伦理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