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7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汤正华 《学海》2008,(1):185-189
引导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自觉担负起各自的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由企业经济性和社会性本质决定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利益相关者责任和道德责任,它们之间没有层次之分.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依托内外二种机制,并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992.
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价值观念如何与市场经济对接的问题 ,已经充分凸现。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 ,现阶段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片面性、变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应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 ,也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993.
共情指个体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和体验能力。“可识别受害者效应”指相比于抽象模糊的对象,具体特定的对象更容易唤起分配者的共情,并因而获得更多利益的现象。本研究从优先权和分配量两个维度考察了该效应如何影响资源分配决策以及分配者的共情特质在其中的作用。实验中通过是否呈现资源接受者的照片和姓名操纵了对象的可识别性。被试作为分配者需要决定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两名对象。结果表明:与不可识别对象相比,被试认为可识别对象与自己社会距离更近,并在资源分配中优先考虑可识别对象的需求,给其分配了更多资源。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共情关切特质得分越高的人,在分配中越不容易受到可识别性的影响。本研究为如何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94.
组织公正是员工对工作场所公正环境的心理感知, 研究层面有个体与群体之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个体层面, 以致研究结果缺乏对群体现象的有效解释。进入新世纪学者们开始关注群体层面的公正氛围研究, 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通过回顾相关研究可以发现:(1)在理论机制上, 公正氛围的形成可以通过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吸引-选择-磨合模型、公正传染概念和公正启发理论来解释; (2)在研究视角上, 主要存在维度视角、整体视角、感知来源视角、氛围属性视角和第三方视角; (3)在研究主题上, 主要涉及领导、团队和组织三方面对公正氛围的影响, 以及公正氛围对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的影响效果。未来研究可着重从多种领导行为对不同公正氛围影响的比较、其他领导因素对公正氛围的影响、不同公正氛围对结果变量影响的比较、新视角公正氛围测量方法的尝试, 以及文化因素对公正氛围的影响研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95.
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和担当离不开广大基层干部的担当作为。但是, 什么是基层干部的担当作为, 如何测量?基层干部担当作为是出于怎样的动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促进?这些问题尚未得到系统研究。因此, 基于行为公共管理学视角, 首先以实证的方式研究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内涵结构和具体测量; 第二, 突破传统动机研究对利他的依赖和内外动机二分的束缚, 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 从自主动机(内在调节、整合调节、认同调节)和受控动机(内摄调节、外在调节)精细化研究担当作为动机; 第三, 关注从动机到行为的整合框架, 提出担当角色认同的中介变量, 关注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的交互以及中介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解释担当作为动机将如何产生担当作为行为, 并有何种权变因素。通过实证研究, 最终回应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测量、管理和激励问题。  相似文献   
996.
研究发现,人们普遍具有追求公平的偏好,即人们在追求个人收益时也会关注收益分配的公平性。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电生理技术对公平偏好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从脑电、皮肤电、心电等方面梳理公平偏好的电生理机制。脑电的研究发现,公平偏好相关的脑电主要涉及反馈相关负波和P300;皮肤电的研究发现,相比于公平分配,个体在不公平分配情况下其皮肤电的激活水平更高;心率的研究发现,相比于公平分配,个体遭遇不公平分配时其心率降低。研究公平偏好电生理机制有助于更深入地揭示公平偏好的产生根源与形成过程。未来可从公平偏好电生理的整合研究、公平偏好的脑成像与电生理的整合性探索,以及拓展公平偏好电生理的外部效度和研究范式等方面展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997.
为探讨组织公平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使用问卷对450名农村幼儿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心理授权部分中介了组织公平感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2)家庭支持调节了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研究结果揭示了组织公平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降低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8.
王建峰  戴冰 《心理学报》2020,52(1):55-65
目前关于权力动机的研究主要关注权力动机的阴暗面, 但是对权力动机的积极面尚不清楚。本研究从公平与合作行为的角度出发, 分别采用最后通牒博弈和公共物品博弈任务, 探讨不同权力动机水平个体在内隐(眼睛线索)或外显(他人在场)社会存在下的亲社会行为是否不同。结果发现, 在眼睛线索或他人在场条件下, 相对于低权力动机者, 高权力动机者表现出更高的公平与合作水平。然而当没有社会存在线索时, 高低权力动机者的亲社会行为没有显著差异。结果提示高权力动机者出于名誉和地位的策略考虑, 也会表现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999.
丁瑛  钟嘉琦 《心理学报》2020,52(2):216-228
本文通过3个实验和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系统分析, 研究了社会拥挤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结果发现社会拥挤能够显著增强个体对自我提升类产品的偏好, 自我提升需求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此外, 社会公平感知和地区就业率对社会拥挤的这一偏好增强效应起到调节作用, 即当个体感知社会公平性高或身处低就业率地区时, 社会拥挤对自我提升类产品偏好的促进作用会被强化; 反之, 主效应会被削弱。  相似文献   
1000.
黄永亮 《学海》2022,(6):150-157
近年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在社会总人口中占据一定比例。客观上,公众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现实基础。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的数据,对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公平感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同时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个体客观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不会直接对其社会公平感产生显著影响;(2)参照群体比较视角下的相对剥夺感会显著影响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公平感,其中“近位剥夺感”的影响效应要强于“远位剥夺感”;(3)性别歧视、户籍歧视以及家庭背景歧视均会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公平感产生显著性影响。因此,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主客观两个层面协调推进,在客观经济层面,需要不断提升公众的收入水平,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主观认知层面,需要通过降低公众的相对剥夺感,减少各类社会歧视,增强其社会公平感,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公众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