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0篇 |
免费 | 601篇 |
国内免费 | 361篇 |
专业分类
19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76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138篇 |
2013年 | 96篇 |
2012年 | 98篇 |
2011年 | 113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100篇 |
2008年 | 90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75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与职场排斥间的螺旋效应模型可用道德排除理论和情感事件理论解释。根据道德排除理论遭受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会导致受害者与实施者心理距离增加, 进而对实施者实施职场排斥; 从旁观者视角来看, 目睹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会影响旁观者的道义公正感和互动公平感进而表现出对实施者的职场排斥, 且该中介过程受到利他性的调节。同样, 基于情感事件理论, 遭受职场排斥会导致职场排斥受害者的消极情绪水平增加促使其成为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实施者。 相似文献
992.
基于183项实证研究, 采用元分析法综合考察了领导授权赋能与领导有效性的关系, 包括个体工作态度与绩效(145个样本, 50509名员工)、团队绩效(47个样本, 4856个团队)和组织绩效(9个样本, 1090家企业)。结果表明:领导授权赋能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 与离职倾向、倦怠&压力显著负相关, 与个体(团队)绩效及其各维度显著正相关, 与反生产行为显著负相关, 但与组织绩效的正向关系不显著。其中, 主观幸福感、团队绩效、团队任务绩效的样本文献可能存在出版偏倚, 其元分析结果很可能被高估。在东西方差异上, 领导授权赋能与个体(团队)绩效、个体(团队)任务绩效的相关性均属东亚样本更强、欧美样本更弱, 而与个体(团队)创新绩效、个体(团队)关系绩效之间无显著差异。然而, 团队创新绩效的欧美样本和团队关系绩效的东亚样本仅1份, 故其东西方比较结果可能存在不稳定及不可靠性。此外, 领导授权赋能的量表、数据类型显著调节了领导授权赋能与个体绩效的关系, 行业类型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研究结果为领导授权赋能与领导有效性的研究给出了新的阶段性定论。 相似文献
993.
手势是在交流或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不直接作用于物体的手部运动, 具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其分类主要从手势的来源、手势的内容、手势的意图及手势和言语的匹配性等角度进行划分。不同类型手势在出现时间及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手势在儿童词汇学习、言语表达、数学问题解决、空间学习及记忆等方面起促进作用, 但对言语理解的影响未得出一致结论。未来可关注不同类型手势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及对比不同来源手势在各学习领域的优势情况。 相似文献
994.
边界员工为帮助顾客或维护顾客利益而有意识偏离企业正式规章制度的“亲顾客偏离” (Pro-Customer Deviance)行为在服务型企业广泛存在。本文以刺激-有机体-反应(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框架为逻辑主线, 以亲顾客偏离行为的双重道德属性为研究视角, 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和情绪功能分化理论, 构建亲顾客偏离行为的顾客响应模型。主要内容包括:(1)确立顾客对亲顾客偏离行为的道德认知评价体系, 明晰顾客对亲顾客偏离行为的道德情绪反应; (2)探究顾客道德情绪在亲顾客偏离行为与顾客再惠顾之间的中介机制; (3)关注顾客责任归因和服务情境对道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调节作用。文章提出亲顾客偏离行为引发的顾客道德情绪和再惠顾意愿的相关命题, 并阐述了命题检验方法, 力图厘清现有研究关于亲顾客偏离行为结果的争议话题, 对道德属性视角下的亲顾客偏离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同时为服务型企业全面评估亲顾客偏离行为的服务绩效, 发挥其积极效应, 避免其不良后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95.
已有研究显示,SNARC效应存在多个灵活的空间参照系统,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激活。心理数字线理论对于SNARC效应空间编码的理解仅局限于物理空间层面,并不能很好地甄别SNARC效应空间参照系统的激活条件。研究以视觉空间和言语空间双编码理论为基础,考查在视觉空间信息与言语空间信息共同作用下,单手(左手或右手)与双手反应下SNARC效应的空间参照特点。结果显示,在视觉空间信息与言语空间信息共同作用下,左手、右手和双手反应下均出现了典型SNARC效应,且左手、右手和双手反应下的数字空间映射模式相似。研究结果证实,在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信息共同作用下仅激活SNARC效应多个灵活的空间参照系统中的身体中心为基础的参照系统,说明言语空间信息的参与有助于激活该效应中身体中心为基础的空间参照系统。 相似文献
996.
词汇习得年龄指人们最早理解单词意义时的年龄, 已有研究发现早习得词汇的阅读反应时间短于晚习得词汇, 研究者对于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认知机制存在争论。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了词汇习得年龄(早与晚)对客体图画和动作图画命名的影响。研究中采用图画命名任务, 要求被试在看到图画后迅速且准确地说出图画名称。结果发现早习得名词的命名快于晚习得名词, 而早习得动词的命名却慢于晚习得动词; 习得年龄对于名词产生的影响发生在图画呈现后的250~300 ms之间, 表现为早习得名词波幅小于晚习得名词, 而习得年龄对于动词产生的影响发生在图画呈现后的200~600 ms之间, 表现为早习得动词波幅大于晚习得动词。这表明名词产生中的习得年龄效应发生在词汇选择阶段, 支持了语义假设的观点; 动词产生过程中的习得年龄效应出现在多个加工阶段, 包括了词汇选择、音韵编码和语音编码阶段, 这与动词语义的多重性及其与动作相关的脑区激活有关, 支持了网络可塑性假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997.
社会分类是个体基于共享相似性将人群分为不同类别的一种主观心理过程, 具有自动化,灵活性和潜在模糊性等特性.社会分类的维度既包括性别,年龄和种族等自然线索, 也包括语言,职业和社会身份等重要社会线索.在社会分类过程中, 不同维度往往具有相对重要性, 表现为优势维度效应; 不同维度相互之间也会发生作用, 产生交叉分类效应, 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这种交叉分类效应进行了解释.未来研究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技术从分类主体,分类目标,分类情境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多角度探讨社会分类的心理加工机制, 构建更具整合性的社会分类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998.
源于“反常”终于“常理”的禀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忽略收入影响和交易成本, 愿意为一样物品支付的价格应等于愿意出售的价格。而塞勒教授却发现,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反常”现象, 个体会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赋予更高的价值, 造成“愿意支付价格”和“愿意出售价格”的不一致。塞勒利用预期理论中的损失厌恶对这些反常现象进行解释, 并将该现象称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此后, 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该效应进行了探索和论证。文章详细梳理了禀赋效应的多种解释机制, 包括损失厌恶、心理所有权理论、偏差的认知过程以及进化的观点等, 论证了禀赋效应符合“常理”的原因, 同时也探讨了禀赋效应在商业销售策略和政府拆迁政策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9.
在领导力研究领域, 积极领导力通常被视为提升组织、团队和下属产出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 上述观点却不断受到质疑。在此背景下, 积极领导力潜在的消极效应日益引起关注, 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前沿课题。从现有的41项实证研究来看:(1)在研究主题上, 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变革、授权、道德、包容和仁慈等行为导向和领导-下属交换等关系导向领导风格的消极效应, 涉及对下属、团队和领导自身三类主体的消极作用; (2)在分析视角上, 主要包括两大类——构建兼具“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模型和单纯只考虑某一领导风格潜在的“消极效应”, 前者可以细分为三类双刃剑效应和两类非线性效应; (3)在理论机制上, 积极领导风格的消极效应可以用社会认定、社会交换、精神分析、认知加工和资源相关理论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可着重: (1)形成一个系统解释积极领导消极效应的整合性理论、框架或模型; (2)从领导类型、消极效应表现和作用机制方面进一步进行实证探讨; (3)挖掘积极领导消极效应的边界条件和破解因素, 为实践应用提供启示; (4)开展跨群体和针对特定群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00.
网络购物中的虚拟销售代理(Virtual Sales Agent)是指通过口头或非口头形式与消费者互动和交流的具有拟人化特征的动态人物形象, 它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信息以及必要的帮助。近年来, 大量研究证实了虚拟销售代理的拟人效应, 即当在网络购物环境中加入拟人化的销售代理时, 就会对购物者的在线购物过程感知体验和购物意向产生积极影响。相关理论从不同视角解释了虚拟销售代理拟人效应发生的原因。综述以往的实证研究发现, 虚拟销售代理拟人效应的发生受到虚拟销售代理特征、消费者因素以及商品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社会临场感、个性化服务知觉、社会支持感、信任和风险感知是拟人效应发生的内在心理机制。未来研究应关注虚拟销售代理拟人效应的神经生理基础, 丰富拟人效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加强对个性化定制虚拟销售代理的研究, 探讨虚拟销售代理的消极影响, 以及不利于虚拟销售代理使用的障碍性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