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7篇 |
免费 | 585篇 |
国内免费 | 370篇 |
专业分类
19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76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138篇 |
2013年 | 96篇 |
2012年 | 98篇 |
2011年 | 113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100篇 |
2008年 | 90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75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随着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 学者们对污染效应的研究和兴趣也与日俱增, 特别是在消费者的感知和偏好方面。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 污染效应是指消费者会降低对他人接触过产品的感知价值。本研究主要回顾了在消费行为中污染效应的定义和特性, 然后从接触因素、位置因素、产品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来探讨污染效应的前因, 并进一步归纳了污染效应对消费者行为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最后, 探讨了污染效应的理论基础和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 对污染效应在消费者行为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2.
数字空间联结一直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探索数字空间联结的一个重要指标为空间-数字反应联合编码(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SNARC)效应(左/右手对小/大数反应更快更准确)。以往研究已验证SNARC效应的普遍性及其在方向上的灵活性, 并提出多种理论解释。此外, SNARC效应在加工阶段上也具有灵活性, 其原因可能有:(1)加因素法则的理解偏差; (2)观察的角度单一; (3)观察效标的差异; (4)使用任务的差异。结合以上因素, 提出双阶段(数量信息的空间表征、空间表征到反应选择)加工模型, 不同的操控因素分别作用于两个阶段可能是引起SNARC效应灵活变化的核心原因。未来研究可从对比任务差异、引入不同干扰因素等方面进一步验证双阶段加工模型, 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揭示数字空间联结灵活性的内在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993.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包含认知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元认知与面部认知的结合开始得到关注。两者结合切入点包括元认知错觉(达克效应和自我中心偏见)在面部认知中的适用性,以及面部认知现象(异族效应和熟悉度优势)在元认知中的适用性。研究方法根据测量时间点和评估对象的选取而各有侧重。当前研究尚停留在元认知监测层面,未来可扩展至面部认知的元认知控制、与机器学习结合等方向,为理解面部认知提供新角度,扩展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聋人阅读过程中的视觉功能补偿现象是由于听觉信息的缺失,聋人的视觉功能会发生补偿性改变,表现为对副中央凹视野内文本信息的加工效率更高。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测量聋人的副中央凹-中央凹重复效应,以探究聋人的副中央凹视觉功能补偿现象能否促进其中央凹的词汇识别过程。结果发现,聋人的副中央凹-中央凹重复效应出现在早期阅读指标凝视时间,而阅读能力匹配组只出现在晚期阅读指标总注视时间。因此,相比阅读能力匹配的健听读者,聋人的副中央凹-中央凹重复效应出现得更早,表现出副中央凹视觉功能补偿现象。 相似文献
995.
敬畏对内能影响个体的精神世界,实现自我超越,对外能使个体更多地关注他人;且自我超越也能促进个体对他人的共情关注。但目前还未有实证研究探讨敬畏是否能通过共情以及自我超越-共情的中介预测亲社会倾向。为检验这一假设,本研究招募了1347名大学生并测量了其敬畏特质、自我超越、共情和亲社会倾向。结果显示:(1)敬畏、自我超越、共情和亲社会倾向各维度两两相关显著;(2)敬畏直接预测亲社会倾向各维度,也能通过自我超越和共情的多重中介间接预测,且自我超越的中介效应最大。本研究从内、外因素进一步深化了对敬畏与亲社会倾向关系的认识,频繁的敬畏体验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自我超越及对他人的共情关注,促进亲社会倾向。 相似文献
996.
市场经济的复杂多变给组织生存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组织往往对员工提出高的绩效要求,绩效压力已成为普遍现象。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绩效压力的消极效应,存在忽视其积极结果及理论视角较窄等不足。因此,系统、全面地认识绩效压力的双刃剑效应,有助于组织充分发挥绩效压力的积极效应及阻遏其消极效应。通过系统地回顾和梳理相关研究,在将绩效压力影响效果的研究分为积极、消极和二者并存的曲线效应三个类别后,引入压力认知评价理论、资源保存理论等理论厘清研究背后的解释机制。最后,基于以上梳理分析,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拓展组织中绩效压力的双刃剑效应及其边界条件,从而更全面地认识组织中绩效压力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产生效应是指朗读单词的记忆成绩要好于默读单词的。目前存在特异观和强度观两种理论解释,特异观强调朗读的相对特殊性,强度观强调朗读单词的编码强度高于默读单词的。为了检验两种理论,本研究采用“学习-再认”的实验范式,将阅读方式分别设置为被试内和被试间变量,通过两项实验考察阅读方式和学习次数对中文词汇的产生效应的影响。实验1采用被试内设计考察阅读方式和学习次数对产生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阅读方式和学习次数的主效应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实验2将阅读方式设置为被试间变量,采用混合设计考察阅读方式和学习次数对产生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学习次数的主效应显著,阅读方式的主效应和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产生效应未随着项目编码强度的增强而增强,支持特异观。 相似文献
1000.
以家暴案件为例,采用实验探讨受害者情绪状态与受伤程度对其可信度的影响与机制。结果发现,在家暴案件中,相较于平静的受害者,对悲伤受害者的可信度显著更高,相较于轻伤的受害者,对重伤受害者的可信度显著更高;受害者的悲伤符合观察者对其作为受害者角色的期望,引发了对他们的同情,进而能够提升对其的可信度。司法实践中要理性评价受害者的悲伤情绪,既要尊重受害者表达悲伤情绪的权利,也要规避其对诉讼价值实现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