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8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603篇
  561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238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466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413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409篇
  2007年   291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63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宗教会议精神,全国性宗教团体发出了《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崇俭戒奢、尚简寡欲,是道教义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千百年来道教徒修身践行的基本内容与形式。对于崇俭戒奢,今天我们不但要从义理上进行梳理、在思想上加深认识,更必须强调在心性修养上的践行。这是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72.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宗教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宗教界对这些机遇与挑战又是如何思考与应对的?一句话,就是中国宗教的未来走向如何?这是令每一位关心中国宗教未来的人士深感兴趣的话题。本期,我们约请了五大宗教的代表性人士,就这一问题发表他们的思考和见解。相信这些见解会带给读者有益的信息与启示。  相似文献   
73.
大众与个人的审美品位分别代表了审美活动在个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将大众品位和个人品位相结合的新趋势正在挑战传统的"普遍性"审美法则,并日益凸显审美反应的个体差异。存在诸多因素可以调节大众和个人审美品位的相对比例,包括刺激类型、专业性、文化背景、先前经验和年龄等。大众与个人审美品位的神经机制中,奖赏系统和默认模式网络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审美品位与审美加工模型的理论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和验证。未来相关研究可以在拓展审美对象领域、完善大众与个人审美品位与不同审美加工阶段的对应关系等方向上继续开展。  相似文献   
74.
朱宁奕  江宁  刘艳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448-1462
员工感知到上级对自己的信任是成功建立上下级信任关系的重要前提。然而,学界和业界对员工被上司信任感的形成机制却知之甚少。符号互动理论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为深入探究员工被信任感产生的机理提供了理论视角。根据这两个理论,我们提出授权与培养这两种管理行为是影响员工被上司信任感产生的重要因素;授权与培养对员工被上司信任感影响的有效性依赖于员工的目标导向、上司的可信度以及团队焦虑水平;员工被上司信任感的产生会影响员工的忠诚与敬业奉献,影响程度受制于上司所面临的管理风险。  相似文献   
75.
袁玉琢  骆方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0):2303-2320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ticSpectrumDisorders,ASD)的症状早在婴幼儿期就会显现,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传统自闭症早期筛查与诊断在评估方法、流程上存在局限,无法满足大规模筛查和诊断需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用智能化方法进行自闭症早期大规模无感筛查与诊断逐渐成为可能。近10年间,国内外对自闭症智能化识别方法的探索在经典任务行为、面部表情和情绪、眼动、脑影像、运动控制和运动模式、多模态6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未来研究应围绕构建国内自闭症早期智能医学筛查与诊断体系,开发针对婴幼儿患者的筛查工具,构建融合多模态数据的自闭症婴幼儿智能化识别模型,建立结合脑影像技术的自闭症精细化诊断方法等方面来开展。  相似文献   
76.
张燕  许欢 《世界哲学》2022,(5):75-84
在古希腊快乐论者对幸福的讨论中,至少隐含着两种类型的幸福悖论:一种是享受当下的幸福悖论,另一种则是整全计算的幸福悖论。通过分析相关文本,我们发现,幸福悖论产生的根源在于幸福的现实可能性遭到了三种挑战:快乐的无限度、人生的无常和计算的复杂。要解决幸福悖论,伊壁鸠鲁哲学给出的启示是,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幸福(快乐)的限度、计算方式及其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77.
以"人类是否对自然承担直接道德义务"的问题为根据,可以将西方环境伦理学划分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环境伦理学存在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背后却具有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的一致性。从理论基础的一致性看,它们都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使得它们不去探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下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实际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是如何断裂的,进而把生态危机的本质归结为生态价值观的危机,秉承的都是一种抽象的文化价值决定论;从价值立场的一致性看,它们不仅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辩护的伦理学,而且漠视人民群众和发展中国家为了消除贫困追求生存的发展权与环境权,是一种以追求"生活质量为导向"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于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引进、评介,由此形成借鉴或认同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随着学术界对西方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基础和价值立场上的缺陷的认识更加深入,学术界提出了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理论主张,这也使得学术界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吸收西方环境伦理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78.
从道德哲学角度考察和反思近些年来伤害无辜民众的社会恶性事件,可以看出,它们既是严重危害社会的公共安全事件,更是关涉到人的精神层面的伦理事件,其精神根源是“怨恨”。“怨”作为“自我心灵折磨”,直接导致个体的“精神沉沦”,并以“匿怨”的形式破坏着个体“正人心”的内在德性修养。由“怨”的“自我心灵折磨”向“恨”的“自我心灵毒害”的转化,使“恨”在精神中又一步步由意识透过情感态度,现实化意志行为,最终摧毁个体与伦理实体之间的精神联结。因此,要有效化解“怨恨”的分离力量,需要发挥“爱”的伦理同一性力量,即培养个体“爱的能力”。首先,应当发挥家庭以“爱”为核心的伦理教养功能;其次,需要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为培养个体以“正义感”为核心的“爱的能力”提供制度保障;最后,对德性的向善性和“爱”的伦理同一力进行“精神融合”,从而促使个体以德性的超越力量从各种人生困境和人伦矛盾中超拔出来,以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  相似文献   
79.
季剑虹 《中国宗教》2004,(12):19-20
我们已经跨入了21世纪,面对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我们希望通过不懈地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讲理性并重视自身理论建设的中国基督教,一个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提倡信心行为一致、关注社会效果的中国基督教,一个以爱心为主体、全面实行上帝仁爱之属性的中国基督教,一个讲知识、重智慧、爱科学的中国基督教,一个热心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80.
运用基于学校的研究范式,以上海市某中学为样本学校,考察社会参与特色课程学习经历对青少年社会参与素养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修学的特色课程门数(量)、情感体验(质)、公共服务动机和社会参与素养两两显著正相关;(2)情感体验和公共服务动机在课程学习数量和社会参与素养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未发现基础课程成绩在链式中介中起调节作用。研究为通过加强课程情感体验进而提升青少年核心素养提供了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