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采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和应对方式问卷,考察汶川地震极重灾区980名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对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后1年半,灾区小学生攻击行为水平较低,但男生的攻击行为明显高于女生;积极认知在回避性症状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中起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负向发泄分别在回避性症状和警觉增高症状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中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2.
探讨高低创伤个体的认知干扰效应及性别差异。采用创伤事件终身经历问卷—学生版、PTSD检查表平时版来选取高低创伤被试,通过经典Stroop范式要求被试进行色—词辨别反应任务。结果显示:高低创伤被试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高创伤被试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创伤被试的反应时;高低创伤两组被试在任务类型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一致任务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不一致任务的反应时;高创伤组被试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女性的反应时;创伤水平、性别与任务类型在Stroop效应干扰上存在交互作用。研究表明高创伤女性被试更容易受到认知干扰,Stroop任务的类型也对创伤被试产生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3.
灾后孤儿亲历双重重大创伤, 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高发群体; 同时, 巨大创伤对其认知功能和行为模式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拟以灾后孤儿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 考察“PTSD发生发展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具体如下:(1) 采用序列研究设计, 展开灾后孤儿PTSD流行病学调查, 描述其PTSD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和时程特点; (2) 展开横断研究, 考察灾后孤儿认知发展特点, 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 揭示其PTSD发生发展的心理行为机制; (3) 采用眼动和脑电技术展开比较研究, 考察罹患PTSD孤儿的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将对今后的灾后孤儿安置及心理援助提供科学建议; 为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干预、制定心理干预的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力争为今后孤儿的创伤心理的诊断、干预效果评估提供科学客观的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94.
个体经历严重创伤性事件后可能会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在创伤经历中形成的情绪记忆是以后发展为PTSD的重要病理机制。PTSD的形成涉及到情绪记忆的过度巩固, 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信号可增强情绪记忆的巩固和再巩固。因此, 在创伤记忆的巩固和再巩固期间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信号, 而在创伤记忆的消退期间增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信号, 可能会破坏和或抑制病理性的情绪记忆, 从而预防或治疗PTSD。  相似文献   
95.
已知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表现出HPA轴(hypothalamic-pituitary- adrenocortical axis)功能异常, 而皮质醇是反映PTSD患者HPA轴功能的重要生物标记。近期的研究结果提示, PTSD患者的皮质醇水平变化可能有明显的时间序列特征, 即应激事件发生后先升高, 后下降至正常水平之下。这一特征受到生物标记的时间特性, 患者病程, 应激源类型和强度, 伴生疾病等因素的干扰和掩蔽。未来研究应进一步采用长期追踪设计, 控制干扰因素的影响, 结合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生物标记来综合验证PTSD患者皮质醇水平变化的时间序列特征|并利用该特征预测PTSD的发生、发展, 以便及时进行干预|考虑皮质醇的代谢、拮抗等机制, 结合多种生物标记综合评估、诊断PTSD患者的HPA轴功能活性。  相似文献   
96.
常淑敏  张丽娅  王玲晓 《心理学报》2019,51(11):1244-1255
以1219名初一学生为被试进行间隔一年的追踪研究, 考察了发展资源对青少年当前和一年后外化问题行为的累积效应及其关系模式, 并进一步探讨了性别在关系模式中可能存在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发展资源对青少年当前和一年后外化问题行为的减少均具有累积效应, 具体而言, 发展资源对青少年当前外化问题行为的累积效应呈二次函数的非线性模式, 而对青少年一年后外化问题行为的累积效应呈线性模式; (2)性别的调节作用仅在累积发展资源与青少年当前外化问题行为间的二次函数模式中显著。研究结果为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构建,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7.
为考察我国失独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特征及预测因素, 采用失独父母自身和孩子有关的基本信息问卷, 创伤后应激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 对中国的463名失独父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1)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包括闯入、回避性、麻木性、精神痛苦性唤起和焦虑性唤起等5个因子的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在中国失独父母中的适用性。(2)根据DSM-IV的诊断标准进行筛查, 71.92%的失独父母为PTSD阳性, 其中PTSD的回避、闯入、精神痛苦性唤起、情感麻木、焦虑性唤起因子阳性率依次增高。(3)失独父母的年龄、孩子的离世时长与PTSD症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失独父母的PTSD症状得分在自身性别、家庭所在地及家庭收入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 将所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后发现: 最能预测失独父母PTSD症状的因素包括: 性别、家庭所在地、年龄。  相似文献   
98.
本文以追踪研究的方式,在汶川地震后3.5年、4.5年和5.5年三个时间点,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后24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考察社会支持、主动反刍与创伤后成长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震后3.5年至5.5年间,社会支持对主动反刍和PTG的跨时间点预测作用不显著;主动反刍对PTG具有显著的跨时间点正向预测作用,但对社会支持的跨时间点预测作用不显著;震后3.5年的PTG对震后4.5年的主动反刍具有显著的跨时间点正向预测作用,但震后4.5年的PTG对震后5.5年的主动反刍的跨时间点预测作用不显著;震后3.5年和4.5年的PTG分别对震后4.5年和5.5年的社会支持的跨时间预测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
贫困儿童弹性发展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性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后基于处境不利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研究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新兴领域。。并在理论与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贫困儿童的弹性发展与社会干预受到广泛的关注。相关研究表明,与贫困相关的风险累积作用对个体的适应性影响最大,严重妨碍儿童健康发展。这些发现有助于政府制订儿童社会政策以及贫困儿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对提高人口素质,消除社会贫困提供了一个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100.
强奸受害者中的女性心理与行为问题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奸显著增加了受害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物质滥用,心境障碍,自杀倾向以及参与高风险行为等,国内尚缺乏实证研究。本文以女性强奸受害者为对象,综述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探讨其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和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