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人格特质和情绪调节策略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一种在个人感到痛苦时有意地向他人隐藏自身状况的人格特质,自我隐瞒会通过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心理健康。然而,鲜有研究考察自我隐瞒、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与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关系。对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发现,经验回避和反刍是两种有重要影响的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在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研究对象上,前人主要关注在创伤事件中幸存的直接受害者身上,而对频繁处理各类突发事件而成为创伤后应激反应高危人群的消防员一直缺乏研究。因此,本研究意在考察自我隐瞒对经历职业创伤的消防员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以及经验回避和反刍这两种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研究被试为215名将个人经历的职业创伤作为首要创伤事件的一线消防员。他们来自我国3个城市,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2.90±3.38岁。使用中文修订版的埃森创伤问卷、自我隐瞒量表、反刍反应量表、接受与承诺问卷第二版和事件影响量表进行现场调查。被试均匿名填写调查问卷。使用SPSS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使用Mplus7.4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的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 结果表明,自我隐瞒、经验回避、反刍和创伤后应激反应之间存在两两显著正相关;自我隐瞒对创伤后应激反应具有直接效应;自我隐瞒通过反刍对创伤后应激反应产生间接效应;自我隐瞒通过经验回避-反刍的中介链对创伤后应激反应产生间接效应;自我隐瞒影响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总效应值为0.427,其中总间接效应值为0.217,占总效应值的50.82%。本研究还发现,64名(29.77%)将个人经历的职业创伤作为首要创伤事件的一线消防员达到了严重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水平。 总之,自我隐瞒可以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创伤后应激反应:直接影响、反刍的中介作用和经验回避-反刍的系列中介作用。在理论层面,这拓展了对影响创伤后应激反应的人格特质的理解和对自我隐瞒影响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理解。在实践层面,这提示我们重视自我隐瞒、经验回避和反刍在预防和治疗创伤后应激反应中的潜在贡献。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消防员确实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高危人群。作为突发事件的第一响应人,消防员的心理健康应该得到更多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2.
在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安县、彭州市等地的中小学教师群体中抽取2个样本,使用翻译后的PTGI和IES-R(事件影响量表)进行施测,分别对样本一(N=560)和样本二(N=528)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修订后3因子模型(珍惜欣赏、个人力量、精神成长)的拟合指数优于5因子模型;总体问卷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PTGI修订版问卷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与PTSD得分呈正相关。因此,创伤后成长问卷修订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自然灾害后成人群体开展创伤后成长研究。  相似文献   
63.
树木是绘画测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其主要的分析体系为房树人测试与树木测试, 二者对树木的操作过程和分析方法存在差异。树木意象的测试具有一定的信效度, 可以有效地反应个体的心理状态, 敏锐地体现出个体与当前环境的交互作用, 检测病理性创伤反应, 鉴别特殊群体。未来研究可考虑测试的文化特异性, 进一步检验树木–伤疤–创伤理论并完善其在灾难心理领域的应用, 也期待研究者改进测试程序并继续对其进行标准化。  相似文献   
64.
《中国道教》2008,(3):1-1
深深地哀悼,为地震死难的同胞;深深地祈祷,为慈爱悲痛的母亲;深深地祝福,为神州创伤的大地.公元二○○八年五月十二日十四时二十八分,一场浩大的劫难降临,汶川八级的地震,瞬间天昏日暗,山崩地裂,骨肉分离,阴阳永隔,家园毁灭,福庭倾圮,国殇凄楚,天地悲怆.  相似文献   
65.
为了考察创伤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纵向关系,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主观害怕程度问卷、社会支持问卷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对雅安地震半年后的303名小学生进行测查,并于震后一年半时进行再次测查。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对地震半年后的PTSD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震后一年半的PTSD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无论是震后半年还是一年半,主观害怕都可以加剧PTSD、社会支持都可以缓解PTSD;社会支持在创伤暴露程度与PTSD之间不起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却可以显著地调节主观害怕程度对震后一年半的PTSD的影响,表现为主观害怕程度对震后一年半的PTSD的正向预测作用随着社会支持水平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6.
为了探讨自然灾害事件下受创学生的特质应对方式对自杀态度的影响,采用创伤后症状反应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杀态度问卷对“桑美”台风重灾区的65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1)学生的创伤后症状反应与自杀态度有着显著的相关;(2)特质应对方式对创伤后症状反应与自杀态度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结果支持了应对的关联模式,应对具有情境化特点。  相似文献   
67.
急性应激障碍(ASD)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应激障碍是个体在亲历、目击或面临一个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死亡威胁、严重伤害的创伤事件后的2天至4周内所表现的应激反应。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分离、再历、回避和过度警觉。文章回顾了以往的相关研究,从急性应激障碍的测评方法、发生率、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记忆的关系、心理治疗和干预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8.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编震后创伤程度调查表和PTSD自评量表对汶川地震区41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震前生活事件、创伤程度对震后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学生PTSD症状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震前生活事件、创伤程度的各维度与PTSD症状反应总分相关显著;学习压力、暴露和丧失程度均对再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习压力、受惩罚、其他、暴露和丧失程度对逃避及麻木有显著影响;学习压力、其他、暴露和丧失程度对过度觉醒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震前生活事件对PTSD症状反应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采用创伤暴露问卷、基于DSM-5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青少年行为问题调查表,在雅安地震3.5年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的70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创伤暴露对暴力行为和自杀意念的影响,并检验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创伤暴露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暴力行为和自杀意念,PTSD在创伤暴露对暴力行为和自杀意念的影响间起中介作用,抑郁仅在创伤暴露对自杀意念的影响间起中介作用,而在创伤暴露对暴力行为影响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70.
青少年自我复杂性的测量及其压力缓冲作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主要探讨了青少年自我复杂性的测量及其压力缓冲作用。结果表明,Rafaeli-Mor等人(1999)的成分测量法能更有效地评价自我复杂性;累积压力下,更高数量的自我维度意味着青少年更高的满意度;当前压力下,自我维度的高数量/高重叠使青少年的自我清晰、连贯,较少产生抑郁;高数量/低重叠意味着自我分裂,青少年易受消极事件的影响;低数量/高重叠表明自我相对简单或狭隘,青少年难以应付生活的高压力;自我复杂性是影响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