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153篇 |
专业分类
33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汶川震后初一年级的学生进行2.5年的追踪研究,通过多层线性模型(HLM)来探索创伤后成长(PTG)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展趋势以及心理复原力对二者的预测效应。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心理复原力仅在第二次施测时呈显著下降趋势,PTSD与PTG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非线性发展趋势;心理复原力的三个因子对PTG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力量因子对PTSD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其中,乐观因子可进一步预测PTG的发展速度,力量因子可进一步预测PTSD的发展速度;在灾后中学生PTG的增长、PTSD的降低中,心理复原力可以分别解释18.87%和14.74%的变异。 相似文献
62.
本研究以北京115名五、六年级的学生为被试,采用儿童版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rier Social Stress Test for Children,TSST-C),探究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与儿童应激下皮质醇反应的关系。研究分别在基线阶段、TSST-C开始前、TSST-C结束后、TSST-C结束后的10分钟、25分钟和50分钟收集儿童的唾液样本,并让儿童完成亲子依恋问卷。采用SPSS 20.0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安全型父子依恋儿童的应激下皮质醇反应显著高于不安全型父子依恋儿童,反映在皮质醇值和皮质醇基于增加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with respect to increase,AUCI)两个指标上;(2)不同母子依恋类型儿童的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即皮质醇值和AUCI)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之后,父子依恋依旧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儿童的皮质醇反应(皮质醇AUCI),但母子依恋对儿童皮质醇反应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且父子依恋对儿童皮质醇反应的预测作用边缘显著大于母子依恋对儿童皮质醇反应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安全型父子依恋与儿童应激下更高的皮质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63.
汶川地震8.5年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的2291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创伤后成长(PTG)和生活满意度等身心反应的现状及其共存形态。结果发现:(1)地震发生8.5年后4.75%的青少年有明显的PTSD症状,29.98%的青少年有明显的抑郁症状,其中女生、少数民族学生、高年级学生的症状水平更高;46.13%的青少年报告其出现了明显的PTG,其中女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PTG水平更高;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较低,其中初一年级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但性别和民族差异不显著;(2)青少年的PTSD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PTG相关不显著,抑郁与PTG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PTG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3)青少年的PTSD、抑郁、PTG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具有共存的形态,具体表现为成长组(32.6%)、低症状组(39.4%)、症状-成长共存组(5.8%)、中等症状共病组(17.8%)和高度症状共病组(4.4%)等5种类别。 相似文献
64.
65.
军事应激障碍是部队常见的心理障碍,也是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的主要因素。探讨军事应激障碍的评估方法和防治措施是军事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军事应激障碍的评估原则和方法,并结合过去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军事应激障碍的防治措施。目的是为我军制定切实可行的军事应激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维护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66.
应激在饮食方面的反应因人而异;有些人在应激下喜欢多吃甜食和其他高热量食物,而另一些人则没有这样的倾向。这可能与两种类型的迷走神经系统功能优势性有关:向营养型或兴奋型。本研究以14675位中国成年人为样本,结合健康行动过程模型和迷走神经支配性理论,发现应激显著预测了健康饮食意向的减少,以及随后健康饮食行为的减少。CSF3R基因rs4076431及其连锁位点rs4498771, rs10752589, rs9660229调节了应激与健康饮食意向之间的关系,而行动控制调节了健康饮食意向与健康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以rs4076431为例,应激与健康饮食意向之间的负向关系在AA基因型(向营养型)中比在G等位基因携带者(兴奋型)中更强。行动控制分数越高,健康饮食行为越多,而且该行为越少受到应激和健康饮食意向的影响。基于这些结果我们提出了应激影响健康行为的个体化模型,应激下的健康管理应考虑生理、行为、情境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7.
68.
应激传染是指个体在观察或接触到另一个处于急性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时,不自觉地受到对方负面情绪的影响,在生理与心理上将自己的状态与对方匹配。应激传染的实验范式分为替代应激与交叉应激两种类型。在替代应激范式中,观察者通过隔板观察,接受来自示范者单一或多个感觉通道传递的应激信息。在交叉应激中,观察者在示范者受到应激之后直接与示范者接触,通过多种感觉通道接受示范者传递的应激信息。不同感觉信息引发应激传染的行为反应具有相似性,都伴随自主活动减少、焦虑行为增加以及皮质醇水平升高,其背后的神经环路与关键脑区并不完全一致。相比单一感觉通道(视觉、听觉与嗅觉),多感觉通道引发的应激传染效应更强。杏仁核是应激传染的热点脑区,在不同的应激传染实验范式中均观察到显著激活。未来的研究需要在重视应激传染实验范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感觉通道影响应激传染的神经机制确定研究需要关注的脑区。 相似文献
69.
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式的研究:起源、发展和整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对抑郁易感性的研究,已经成为探寻抑郁心理病理的一个热点。文章介绍了抑郁易感性应激模型的相关定义、起源、及主要特点。介绍了在当代具有代表性的3个理论:(1)Abramson的抑郁无望理论;(2)Beck的认知易感理论;(3)双信息过程理论。尤其对抑郁认知易感性因素本身的起源、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述。最后,介绍了整合的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0.
为了探讨急性创伤青年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小组干预对策,采用三种国际通用量表(SCL-90、HAMA、HAMD)对160例急性创伤青年患者进行测评,在给予传统心理护理的同时,进行小组干预,然后比较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并以既往同种病例为对照,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显示,86.25%的急性创伤青年患者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通过小组干预后,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因此小组干预可显著改善急性创伤青年患者的心理应激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