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71篇
  2023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画家简介:赵坤,女,1990年出生于河南洛阳,现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专业。  相似文献   
32.
学生由于学习态度、方法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就必须制定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根本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  相似文献   
33.
黄兆坚 《天风》2003,(10):42-42
合一是基督教的术语,耶稣在分离的祷告(约17章)和保罗在以弗所书中多次提到它。合十是两手放胸前,十指相合表示敬意,原为印度礼节,后为佛教所沿用。二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关,在丢勒的名画“祈祷之手”中,我看到了一个新意。  相似文献   
34.
素描课是美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以往的基础素描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写实能力却失去了创造力,写实素描训练应逐渐加强学生对创意诸因素的认识理解及运用,在素描基础教学过程中,不但训练手更应训练脑,使学生真正了解写实与创意的造型表现都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是艺术诚实的具体表现,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创作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  相似文献   
35.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开放的网络学习资源面前,巨大的信息量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使素描的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形成新型的教学策略.基于网络环境实施的高中美术素描教学,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素描教学的不足,尤其是能有效促进两种深刻的变革:一是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的变革;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36.
基础素描的训练,是一切造型艺术学习的基础。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素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职生在素描基础训练阶段会产生一些俗话说的瓶颈问题,且由于个人基础和性格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度过瓶颈,并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尽可能快地解决困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高职的基础素描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一些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应用在课堂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素描基础和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37.
徐悲鸿先生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确,素描能很有效地解决中国画造型基础训练中的一些问题,而且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语言。中国画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早已形成完备的系统,素描成为中国画的造型基础训练方式,对中国画的影响很大成分上表现为它使传统的审美观和表现语言发生了改变,也使中国的传统美术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当然,素描对中国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素描造型的基础源于西方,但是我们并非要全盘吸收与接纳,而需要一个转化、变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38.
人体油画,人物油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体的形象油画。画家对不同人体油画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在不同的绘画作品中,会表达出迥异的艺术风格,或者是犹如大唐乐舞中的超脱之美,或是那鲜明现代人体绘画的形态之美,还有就是那佛像式的不悲不喜的悲悯姿态,在画家的笔下,这些都能够被很细腻自然的表现出采,不似刻意的表现,更像是浑然天成的内在流露。  相似文献   
39.
设计素描教学是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学好设计的必要手段。设计素描是通过素描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存在于这种图像法则之中,它是记录图像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过程。设计素描训练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和设计意识,也是自我审美思想的重要体现,它承载了思维理念的建立和发展。设计素描的图像法则以造型为目的,运用多种技法、材质构建图像,因此这种多元化决定了设计素描图像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40.
许欣 《美与时代》2019,(11):117-118
熟悉线的性质的第一步是认识各种画线工具的固有特性。虽然有时会在违背材料自然本性的情况下使用它们,但弄清媒介的优势和局限性是创作现代素描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在素描创作中,线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如轮廓线、机械线、结构线、抒情线、书法线、暗示线、模糊线、离奇线。这些线具有不同的特征,显示不同的性质,表达不同的语言,合理运用这些线能够获得独特的图像构成。Corel Painter丰富了线的类型,为这些绘画语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