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8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89篇
  464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378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363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392篇
  2003年   420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姜涛 《世界哲学》2022,(4):68-76
安斯康姆区分了意图概念的三种用法,“三者如何统一”的问题为行动哲学奠定了基础。但一方面,安斯康姆问题预设了一系列前置问题:(1)三种用法的区分方式具有跨语言普遍性吗?(2)区分的数量有必然性吗?(3)为何有必要寻求统一?恰当回应这些前置问题,安斯康姆问题的合法性才能获得辩护。另一方面,由于对其哲学方法的遗忘,当代行动哲学又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扭曲了安斯康姆问题。发掘日常语言哲学方法,可以进一步阐明该问题的意义,并为困境中的当代理论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42.
从道德哲学角度考察和反思近些年来伤害无辜民众的社会恶性事件,可以看出,它们既是严重危害社会的公共安全事件,更是关涉到人的精神层面的伦理事件,其精神根源是“怨恨”。“怨”作为“自我心灵折磨”,直接导致个体的“精神沉沦”,并以“匿怨”的形式破坏着个体“正人心”的内在德性修养。由“怨”的“自我心灵折磨”向“恨”的“自我心灵毒害”的转化,使“恨”在精神中又一步步由意识透过情感态度,现实化意志行为,最终摧毁个体与伦理实体之间的精神联结。因此,要有效化解“怨恨”的分离力量,需要发挥“爱”的伦理同一性力量,即培养个体“爱的能力”。首先,应当发挥家庭以“爱”为核心的伦理教养功能;其次,需要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为培养个体以“正义感”为核心的“爱的能力”提供制度保障;最后,对德性的向善性和“爱”的伦理同一力进行“精神融合”,从而促使个体以德性的超越力量从各种人生困境和人伦矛盾中超拔出来,以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  相似文献   
43.
《法音》2012,(10):14-16
佛教历来有致力于公益慈善以利益大众、回报社会的传统。千百年来,佛教界人士的一袭僧衣始终是温暖社会、温暖人心的一抹亮丽色彩。在世界一体化、社会文化多样化的当下,中国佛教的公益慈善事业路在何方?除了继承历史传统,还能有哪些创新?怎样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  相似文献   
44.
张践 《中国宗教》2012,(8):40-41
今年夏天,北京的天气十分反常,阴雨连绵不绝。6月28日傍晚接到牟钟鉴先生的电话,得知吕大吉先生走了。顿时泪眼蒙眬,方知连日雨水不断,乃是昊天哭送吕公。回想30多年与大吉先生的交往,我虽然没有在先生门下拿过学位,但是自信受教时间之长,超过了他的任何一位博  相似文献   
45.
吴娟 《中国宗教》2012,(8):10-13
8月的国家宗教局培训中心,浓荫蔽日,凉风徐徐,三伏似清秋。8月7日至16日,2012年地厅级领导干部宗教工作专题研究班在此举办。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8名  相似文献   
46.
谢尔吉·拉多涅日斯基是全罗斯圣徒,是14世纪罗斯最为优秀的历史宗教人物之一,并被尊奉为罗斯大地上最伟大的苦修者和俄罗斯人民在天国的庇护者.作为一名宗教人物,谢尔吉·拉多涅日斯基并没有成为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变成了“积极”的入世者,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罗斯国家的宗教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将从历史时代背景、和平的使者和库利科沃战役的精神之父等几方面重点论述谢尔吉·拉多涅日斯基的社会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47.
编者按     
《世界哲学》2012,(6):5
<正>编者按: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发展,近年来现代性问题已成为中国哲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学界对现代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美国德保大学(DePaul University,芝加哥)哲学  相似文献   
48.
一、帝国创生:董仲舒与轴心文明的继发性突破春秋战国以降,中国社会历史经历着从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变的急剧变革。对于这种变革,学者已从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必然性。前者从下向上: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在新农地  相似文献   
49.
社会认识论和我近几年思考的问题有很大的关联。下面主要分析五个问题:第一,现代国家的管理和社会的自治。国家的作用在今天似乎不是减弱了,而是在某种意义上强化了。我们发现,社会越是发展,越是现代化、城市化,社会的问题就越多,管理就越是重要,管理也变得越是复杂起来。这个问题怎么看? 这是社会发展本身的需要,还是国家或政府要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 现代国家的管理和社会的自治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与每个人的自由是否构成对立? 如何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0.
梁启超提出"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侠客表现了中华民族尚武的特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最早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侠客们的各种事迹;《史记》、《汉书》等史传文学纷纷为侠客立传;魏晋南北朝时期,充满任侠精神的诗歌创作日益丰富,中国文化精神中自此具备了以侠为主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