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白光 《佛教文化》1997,(2):42-42
×××居士:不知您是不是教徒,既来信询问大悲咒持诵法,故以居士称之。若非信教者,以求真理之土自居,亦可称为居士。大悲咒持诵法,汉地僧人(包括居上)有集体和个人持诵法两种。向您简单介绍个人持诵法之前,谈谈有关大悲咒的各方面。大悲咒,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阳罗尼”的简称。根据唐代伽梵达磨所译出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摘出,此咒全文计有84句(其他尚有五种译本,咒句多少不同,兹不俱列)。所以,大悲咒,即是观世音菩萨心咒。目前,汉地佛教徒,都传诵受持此84句之神咒(神咒:有不…  相似文献   
12.
高欣  新望 《天风》2003,(4):21-21
久居城市,已经感觉不到城市的美,走在城市的街上,满目水泥楼房和车水马龙的繁华印象,路人行色匆匆,加之琐碎与烦恼附着,美感褪尽,浑身只有堆积感与疲劳感。有时只想脱出身去。融入洗尽铅华的大自然风光之中,内心渴望着有一片净土,安放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目前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阅读能力却不容乐观,但只要我们能正确剖析目前小学语文阅读现状,提出合理的阅读方法,就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人生马拉松     
我朋友是个非常有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参加过全球各种大大小小的马拉松比赛,得奖无数。虽然周围人对他崇敬不已,但我始终觉得,运动员只是属于四肢发达、空有蛮力的一类人,起码在精神境界上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世人都知道: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却寥寥无几;人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为啥?因为人心太复杂、欲望值太高、利益分配更复杂。简单,是事物的本源,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永恒的魅力。简单,不是简陋,不是懒人的托词与固执,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任凭闹市熙熙攘攘,任凭诱惑纷纷扰扰,都会恬然淡定卓然独处。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人品与画品关系的认知可分为三大类:首先,人品影响画品的精神境界;其次,人品与画品不能挂钩,两者有影响,却不存在决定关系;第三,认为人品高低决定画品高低。其实,传统画论对人品与画品关系的论述是建立在论者的身份、时代特点及其对社会、文化因素的不同的认知基础上的。人品层次赋予了画家一种身份,这种身份让他寻找自己创作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一种围绕人格进行的人品与画品的综合体系,理论家也围绕这一体系对其进行完善和整  相似文献   
17.
正新的历史条件下,道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道教需要从自身着眼,加强道风建设。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才能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得到广大信教群众的认可。教风,是宗教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表象,也是宗教徒观念、道德的显示,更是宗教徒信仰的表达。道教习惯称教风为"道风"。近年来,江苏道教界注重道风建设,建立道风建设长效机制和监督机制,提升教职人员信仰层次和精神境界,树立了江苏道教新形象。  相似文献   
18.
李炯 《中国道教》2011,(5):53-55
一、"清净"与"清静"探讨"清净"的话题,首先我们应懂得"清净"这个词的意义。从字面上看,"清净"可以解释为"清洁纯净";"清静"可以解释为"纯正恬静、安静和宁静"。"清净"最早出现在文子所著《道原》:"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本际经》也说:"无染无秽,是名清净。"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没有被污染,达到洁净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综观张大千的艺术历程,以"泼墨泼彩"画的创造性最大。他的泼墨泼彩山水画,解放了中国画以线为主的表现语言,以自己的墨法独创了新的形式和风格,极大地张扬了色彩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冯友兰、张岱年、蒙培元为例,初步探讨了《西铭》现代诠释中所包含的三个面向:其一,冯友兰所展开的精神境界面向指涉个体生命对宇宙人生的觉解和意义,并从其境界说诠释了《西铭》的天地境界内涵;其二,张岱年所展开的人道主义面向突出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分析了古代人道主义的博爱、平等、生死等观念,提倡建构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新哲学体系;其三,蒙培元所展开的生态伦理面向则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中国哲学基于价值理性在人与自然之间搭建起伦理关系,因而是一种深层生态学。作为哲学家的个性化研究可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从哲学史的发展进程看,《西铭》文本的时代诠释却带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对于张载哲学思想的深度解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