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我从1997年开始订阅《思维与智慧》杂志,先是被刊名所吸引,继而是被刊中的篇篇美文所陶醉,不断地欣赏,不断地回味。前年,我突发奇想:我的学生订了不少作文报刊,但多数都不怎么爱看,有时是做做样子给父母老师看,以示他们态度端正,学习认真。于是,我向他们推荐,订一本《思维与智慧》吧,很好  相似文献   
62.
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研究对象,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其中的需要动力思想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3.
我本是树     
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的村民相信,每一棵树都是有灵魂的,护佑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这里的孩子一出生,立即由父母亲为他种一棵树。今后,这棵树就与他不离不弃,一起变老。当这个人死了,村人就把这棵树砍下,小心翼翼地取其中段剖成4瓣,保留树皮,裹着遗体埋在密林  相似文献   
64.
经济伦理学研究的是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的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关于人的研究是推进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必要前提。而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学说,是关于人的生存、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一般科学理论。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省察经济伦理学,既有助于深化其研究,又能丰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65.
66.
道德的本质问题作为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历来为伦理学家所关注。近三十年来,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从各自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在一定意义和一定程度上把握和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虽然有的观点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甚至失之偏颇,但也都为我们认识道德现象及其本质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和思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道德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将更全面、更明晰、更准确。  相似文献   
67.
本文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道德本质问题研究的历史脉络和主要问题,并做了大致的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68.
中国古代从“类”范畴到“类”法式的发展演进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援类而推的方法,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并广泛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按照两种不同事物、现象在"类"属性或"类"事理上具有某种同一性或相似性,因此可以由此达彼、由言事而论道的一种推理论说方式。这种方法的特质是建立在"类"概念基础之上的,其发展演变成为中国古代主导的推类"法式",是一个由兽名至祭名、善名、族类名、种类名、法式名的历史的过程,铸就了中国古代的主导推理类型。这种具有普遍适用的逻辑思维方法论意义的"推类"法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和思维发展的必然,有其稳定的由"言事"而"言道"的推理结构。其成立的依据是事物类属性、类事理的相似性或同一性,表明了思维的确定性认识,使之具有了法则的一般规律的意义,使"推类"思维方法的逻辑性越来越明显,推理功能越来越显著。其取法标准既有伦理的标准,也有逻辑的标准,使得先秦逻辑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了伦理化倾向。其思维进程是通过比照事例而分类,进而援类而推。在其大量的实践应用中,"推类"法式反映了中国人在生活态度上更偏重于精神感受,积淀在中华文化的血脉里,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它演进过程的梳理,以及对其背后的逻辑原则、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的了解,可以从逻辑与文化的角度增强我们对传统思维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的感受。  相似文献   
69.
环境正义德性是环境正义原则、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品格,从而使个体达到自觉追求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真正实现类本质而成为类存在的一种精神样态。从环境正义德性的蕴涵就可以看出,环境正义德性的价值包括两方面: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环境正义德性的自我价值是指环境正义德性本身就是一种内在价值,即类主体自身的价值。环境正义德性的社会价值是指环境正义德性的外显价值,即对人——自然——社会和谐的类结构价值。为了塑造环境正义德性,我们需要通过环境意识之真、环境正义之善、环境感受之美教育,对主体人格进行精心培育,使主体人真正形成自觉、自律、自由的类意识,使主体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价值观,最终促成环境正义德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70.
石敏敏 《宗教学研究》2008,2(1):122-126
本文讨论了现代基督教三位一体神学的巴特和托伦斯的基本框架.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其上帝观的基本内容(1)自我启示的上帝与内在三一/经世三一的关系;(2)内在三一/经世三一和homoousia(本质同一)的关系;(3)现代基督教上帝观与古典基督教上帝观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