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易经》产生于前轴心时代(殷周之际),是中国传世文献中最早的原始宗教经典。自孔子以后,《易经》走上了理性化的诠释之路,原本反映祭祀文化特征的意义被曲解、被丢失。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元亨利贞”,发现卦辞由祭祀辞和占卜辞两部分构成。首次提出了“卦辞二分法”,使卦辞文本解读从无序走向有序。本文对卦辞的祭祀分类体系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提出了“卦辞即祭祀分类辞”的构想,并揭示其文化史意义。本文还对“四德说”、“四季说”、“贞兆说”等代表性说法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02.
关于《伤寒论类方》与《类聚方》的思考南京中医学院(210029)黄煌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徐灵胎“探求三十年”的心得之作《伤寒论类方》终于定稿。他在序言中说:“余纂集成帙之后,又复钻穷者七年,而五易其稿,乃无遗憾。”徐氏此书,一改过去从六经...  相似文献   
103.
从人类"自我意识"及其应对形态的"荒谬逻辑"这两个紧密关联的维度,探讨宗教的根源与本质。人类自我意识的最初浮现,即理性之最初萌生,导致人与自然浑沌圆融状态的破裂(即"第一断裂"),使人类陷入回归自然与走向文明(走出自然)两种截然相反的诱惑造成的矛盾挣扎中;自我意识产生带来的人类有死意识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深层痛苦。宗教以特有的荒谬逻辑与终极关怀指向,试图消弥"第一断裂"所致彼我分别之痛苦处境,超越理性所造构的人性缺陷。只要自我意识这个根源存在,人类就需要超越它的方法,宗教就将存在。  相似文献   
104.
模态与本质     
模态(modality)是指可能性、必然性等哲学范畴。根据关涉对象的不同,它可以分为从言模态与从物模态两类:若模态性质指的是命题或语句为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则它是从言模态;若模态性质指的是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关系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则它是从物模态。  相似文献   
105.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重要的院内感染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整合子是能捕获并整合外源耐药基因盒,并使之表达的DNA元件.通过整合子水平转移的方式极大地加速了耐药基因在同种及不同种属之间的传播,造成细菌的耐药以至多重耐药问题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06.
《四库提要》是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错误.本文对其易类17条提要的谬误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107.
忠恕思想非儒家独有,在其他文化系统中也有类忠恕思想,二者在强调将心比心和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方面具有共通性。与类忠恕思想相比,儒家忠恕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儒家忠恕思想兼含忠恕本身提法和忠恕内涵两个层面,带有强烈的世俗性和人间色彩,突出自己的主动性和自为性及其实践的身体性基础和物质性基础,凸显道德上的宽容和宽恕,同时更注重人情因素。  相似文献   
108.
人是类性、群体性、个体性的统一,并且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中,人的这三重属性的表现重心是有所不同的,于是同样的价值客体对于价值主体而言便会表现出不同层次的适应性——类相适性、群体相适性与个体相适性.价值具有类适应性就意味着普世价值的存在,但是存在普世价值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价值都是普世的,因为有些价值只具有群体适应性或个体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9.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一个长期引起人们争论和困惑的问题.本文从对<形而上学>T卷开始的一段话的分析入手,在澄清了人们的种种误解之后,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以一类特殊的实体亦即不动的动者为研究对象的根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出发,通过分析这个理论的本质主义的、功能主义的、目的论的内涵,最终说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是一个自然目的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10.
命题逻辑的一般弱框架择类语义是相干邻域语义的变形,其特点是:采用择类运算来刻画逻辑常项;语义运算与逻辑联结词之间有清晰的对应关系,可以从整体上处理一类逻辑,具有普适性。本文将这种语义用于一类B、C、K、W命题逻辑,包括相干逻辑R及其线性片段、直觉主义逻辑及其BCK片段等,并借助典范框架和典范赋值,证明了这些逻辑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