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9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8 8 3年Ahlfeld首次报道一种发生于妊娠晚期而在以后妊娠中有复发倾向的一种黄疸疾病 ,从此拉开了人类认识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intrahepaticcholestasisofpregnancy ,ICP)的帷幕。至 195 4~195 5年 ,Svanborg与Thorling在斯堪的那维亚报道较多病例 ,并对本病的临床、生化、组织学改变进行了研究 ,才明确提出是独立新的疾病[1,2 ] 。 10 0多年来 ,ICP的研究 ,从Ahlfeld首次捕捉ICP琐碎现象 ,到 2 1世纪无数学者致力于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观察及实验室研究 ,人类…  相似文献   
62.
《四库提要》是研究中国传统学问的门径之书,张之洞誉之为“良师”。但其中也偶有疏误,本文 根据目验的旧刻旧抄本,纠正了易类提要的15条错误。  相似文献   
63.
李涵虚,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茅桥镇凌云乡李家湾村人,原名元植,于峨眉山遇吕洞宾及张三丰二仙,授以大道,得丹法秘要,于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成道,乃改名西月,字涵虚,号长乙山人,又称圆峤外史。李涵虚,乐山儒生。其故居旁有李家河,书舍邻其河边。此河道窄浅,舟辑不通。一夜明月,李偕友散步其处,见溪中一渔舟,有老翁对月仰卧而歌。李默记此地应无渔人,何来此翁?因与友人同到尊长那里去,问答间知非常人,遂邀至馆师事之。居年余,颇有所得。时李嘉秀(乐山县人,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科进士)主讲九峰书院,李涵虚为其门人。久之李嘉秀知其有异,转而师…  相似文献   
64.
本文通过对阿根廷神学家斯坎诺内著作的分析,讨论了解放神学的基本脉络,特别指出六八年世界范围内的革命这一事件对解放神学的重大意义,在教会内部则是有着长久历史的社会教义传统本身可以提供对解放神学的支持,这在解放神学的方法论问题上尤为重要,而在方法论上的不同使得第二代解放神学有别于第一代解放神学.最后笔者吁请关注六八年,关注拉丁美洲.  相似文献   
65.
本文简明阐述了清微派的法脉,以原典为本对清微雷法与内丹相结合的内炼思想进行了详细阐论;并对其雷法“内炼为本,外用为末”的思想做了梳理,指出此为宋元间新出之符篆道派共同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6.
田慧 《美与时代》2014,(11):34-34
鼓浪屿内厝澳码头环境景观主要是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内厝澳码头入口处的小广场;一是码头东北方向的一片滨海景观。对滨海景观的道路系统、植物构成和公共设施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从人性化、人文和审美角度做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7.
68.
《中国宗教》2022,(11):91-92
《中国宗教》杂志(CN11-3598/D)由中央统战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宗教杂志社编辑出版,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宗教类综合月刊,也是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定的双效期刊。杂志以宣传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服务和推动宗教工作为宗旨,以报道宗教领域重点新闻。  相似文献   
69.
《四库全书总目》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诸多问题。前辈学者对之已多所纠正。本文现就其子部释家类、道家类的疏漏和讹误,再补正若干则。  相似文献   
70.
宫睿 《道德与文明》2021,(4):89-100
近二十余年,德性伦理学受到了一种源于社会心理学的批评.一些实验表明,情境因素在人类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性格特质之类的属性是不存在的.这对依仗人格特质及其培养的德性伦理学来说是致命的.于是,德性伦理学做出了各种回应.一些回应是不成立的,德性伦理学是难以维持的.还可尝试由"内隐情境"这一概念解释跨情境的行为一致性以及个性间的行为差异,而无须借助于德性概念.情境主义不是行为主义,它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和扩大了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