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9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3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不同的权力结构产生不同的权力行为与结果,因此,权力的有效制约就可以转化为合理设置权力结构的问题.只有从权力内部对权力进行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稳定的、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体系,才可能真正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约.而这就需要我们正视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政府权力结构的现状与问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和协调的分析框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以期为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92.
近年来,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出现“劳工荒”现象,表明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出现失衡状况,江苏省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东部发达省份,研究江苏省劳动力供需状况,对有效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从而科学解决劳动力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采用数学模型测算江苏省及其各区域出现刘易斯拐点的大致时间,推论出江苏省刘易斯拐点的时间并未到来,目前的劳动力短缺是局部和结构性的.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江苏省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对劳动力供需的不同影响效应,推论出三次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超过二次产业;省内各区域二、三次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与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由于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并未取得明显成效,苏南地区较高的产业层次并未伴随对劳动力需求的降低.  相似文献   
93.
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及居民行动策略的法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益龙 《学海》2013,(5):79-87
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居民遭遇污染随之增多,由此引起了较多环境纠纷。水、空气和噪音污染,以及空气、水和垃圾分别是农村和城镇居民所感知的突出环境问题;经验调查发现,更多的农村居民选择诉诸第三方权威来解决环境纠纷,显现出"上层化"而非"金字塔"形态;而应对公域环境问题,居民的行动则趋向于"消极化"。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经济力量以及对于区域而异的纠纷性质对遭遇环境纠纷者的行动策略选择产生影响。个人和家庭社会经济力量的增强会降低对污染的容忍度,同时也提高对第三方权威解决问题的信心。在不同地区,环境纠纷性质从偶发事件向较普遍社会问题的转变,人们的行动策略也会从自行解决走向"上层化"。  相似文献   
94.
目前国内控烟文献从人群吸烟状况及吸烟影响因素、控烟干预策略及其效果、控烟能力等多角度,探讨了我国的烟草控制问题.在综合已有有效地控烟策略基础上,提出加强控烟教育和宣传、发挥医务人员在控烟中的表率作用、综合使用各种措施控烟等针对性建议,对中国长期有效的控烟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5.
桑东辉 《孔子研究》2013,(4):119-125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两个重要命题:"美德即知识"和"美德可教"。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是普遍的、客观的、必然的知识,是超验的,而不是那种个人的、主观的、经验的意见,因此,相对于不可教的主观意见而言,美德是知识,是可教的。围绕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等智者的主要分歧在于:苏格拉底认为人具有自身的善,教化主要是让人发现自身的善,以增强自身内在的道德自律;格劳孔则更强调人性的自私,强调法律等外在他律。就美德与教化的问题,中国古代哲人也进行了深思,特别是儒家对美德与教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孔子基于"性相近,习相远"而重视道德教化,孟子主性善而强调反求诸己,荀子主性恶而重视礼法约束,王阳明的致良知则在孟子良知说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道德教化与知行合一的关系。中西哲人有关美德与教化的讨论体现了人类对于普世道德的追问,同时也展现了中西道德哲学的不同旨趣。  相似文献   
96.
李秋实 《美与时代》2013,(11):56-56
绘画的艺术魅力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许多成功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绘画的影子,绘画和设计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分析绘画基础和艺术设计的不同点,为如何发挥绘画基础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7.
从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看,当代经济伦理问题的高度复杂性要求学科化的研究,其研究重心集中于公共领域,关注点在于企业制度与经营的层次.从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兴起看,韦伯提出了经济伦理的概念,但当代西方学科化的经济伦理研究另有缘起.后者发轫于美国,而后欧洲和日本的学科化研究相继启动;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三者的理论特点有别.通过对照,可以启发我们思考三方面的问题:对经济伦理学学科史的理解问题,中国经济伦理学的自身理论构建及其现实针对性问题.  相似文献   
98.
江汶  佐斌 《心理科学》2013,36(1):157-163
大鱼小池效应(Big Fish Little Pond Effect)是解释不同教育情境中学生自我概念水平的一个特定概念,Marsh将其定义为:能力同等的学生,在平均成绩较高的学校或班级里的学业自我概念较低,而在平均成绩较低的学校或班级则学业自我概念会较高。大鱼小池效应包括学生采用概括他人和特定他人的比较标准所分别产生的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社会比较对学业自我概念形成具有特定影响。大鱼小池效应的未来研究可以从研究方法的改进、调节变量的控制和跨文化比较等方面拓展。  相似文献   
99.
探讨个人幸福指数-中小学生版(PWI-SC)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及中澳两国中学生个人幸福指数的跨文化差异。采用PWI-SC施测522名中国中学生、185名澳洲中学生,进行区分度、信度和效度检验,发现该问卷可运用于中国中学生个人幸福指数的调查,个别项目需稍加修改。比较中澳中学生的施测结果,中国中学生的个人幸福指数低于澳洲中学生,中国中学生得分为47-70,澳洲中学生得分为51-72;中国中学生除在个人已有成就项目上得分高于澳洲中学生外,其他方面均较低;中澳两国初中生的个人幸福指数均显著高于高中生,两国初高中生个人幸福指数的差异体现在不同方面;中澳两国中学生个人幸福指数的年龄差异均显著,进一步事后分析发现,两国中学生个人幸福指数的基本趋势均为随年龄增长,个人幸福指数降低,中国15岁中学生的个人幸福指数较高。PWI-SC基本适用于中国中学生;中学生随年龄增长,个人幸福指数降低;中国中学生的个人幸福指数低于澳洲中学生。  相似文献   
100.
考察法律决策中案件自我相关对后见偏差的影响以及减少后见效应的策略.实验采用3(有无策略:后见组、分散注意组、指导组)×3(间接相关:无相关、积极相关、消极相关)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采用自编两个案例及问卷测查法律决策中的后见效应.实验结果发现,与积极相关和无相关的决策结果相比,在消极相关情境下更多的模拟法官认为法律案件中被告的行为存在过错,且所评定的过错严重程度更高.在法律决策中,案件的间接自我相关性会使后见效应对于被告过错的认定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两种策略都能够有效减少法律决策中的后见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