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林忠军 《哲学研究》2012,(10):43-49,57,128
<正>数字卦研究涉及到考古学、文字学、历史学、数学等多方面内容,是易学研究中难度较大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和解读出土发现的数字卦及前贤已有的成果,说明易学象数起源及其在《周易》文本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2.
六朝上清经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作为基础展开论述的,但上清经对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用并不是一袭其旧,而是有所选择和发展的.这种发展集中体现在上清经出现的五行配数观念之中.上清经书以一和十二配属中央土,而以三五七九分别配属南方火、北方水、西方金、东方木的独特模式,导源于汉末纬书,经过魏晋道气理论的成熟而发展为《灵宝五符》中的五方天气理论,最后被上清经用作论述上清道法的基本框架.它是魏晋道派在统治者禁言阴阳五行灾异的环境下新创的理论,而其创造的思想基点则是道教一贯的重阳思想.在这套五行数模式下,上清经实现了“道”与“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3.
对"数"概念的阐明与分析是数学哲学无法避开的任务,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最初从事的就是算术哲学方面的研究,但是他在《算术哲学》中实践了一条既不同于弗雷格,也不同于密尔的道路。借助于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方法,胡塞尔用抽象表象将心理学分析与对"数"概念的分析贯通了起来,试图寻找"数"概念的表象基础,阐明了数概念内涵的两个部分"和"与"一"作为纯粹形式的概念,是在内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反思抽象而形成的。胡塞尔早期对"数"概念的研究是他后来转向现象学研究的重大契机,对此的研究也是胡塞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尚待挖掘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4.
刘水静 《学海》2012,(2):200-211
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亲亲相隐"理论之正当性,是近年来国内哲学界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在《儒家伦理新批判》一书中,邓晓芒教授从"隐私权"的角度界定和阐释了现代西方亲属容隐制的法律实质和法理依据;在此基础上,他对中国儒家传统中的"亲亲相隐"思想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其实,这些观点都是值得重新讨论和商榷的:西方现代亲属容隐制度所体现的不是一项"隐私权",而是一项法律"豁免权",其法理依据是"期待可能性"理论,其人性论根基是我们自然天性中的"亲亲之爱"。  相似文献   
115.
王岱舆的伊斯兰认主思想是其经学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包括"真一"论、"数一"论、"体一"论。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三方面的思想,并对其关系进行了评析。总之,王岱舆的伊斯兰认主思想为明清时期的回族穆斯林恪守伊斯兰教信仰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清代的回族学者构建回族经学教育思想提供了依据和参照。  相似文献   
116.
《金刚经》中的"无相"思想,指导修行者破除四相,破除六根所取之六种境界在心境中形成的相,破除佛及佛法在心境中形成的相。实现心境的空境,证悟只有佛才具备的"无上正等正觉",并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的实相——空性。心境达到了空境认识到事物的实相就具有了空慧的人生观、宇宙观、无我的精神。这种精神会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7.
放眼民国年间之易学发展,其革新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的。传统易学研究,进入20世纪之后,研究流派虽然更为丰富,但却始终没有离开最为基础的"象数"与"义理"两派,尤其是对于传统继承者,象数派学者一般都承袭汉代今文易学者的做法,或致力于搜寻遗象,或用功于整理象数体例,而其核心观念在于坚持以象解释《易》,即所谓"观象系辞"、"由象明辞"。义理派学者则主要运用文字训诂、文献考证、文本整理的方法来注释、研究《易经》,其目的是恢复原典本义。从其根源而言,义理学主要受汉代古文易学者影响,继承了清代中期以来乾嘉学派治《易》的传统。在此将20世纪早期的几位继承者,就象数学而言,以徐昂与尚秉和为代表,义理派则以杨树达与高亨为例,通过对他们易学思想的梳理,来明示继承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不可轻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8.
方以智的博物之学与道德形上学体系,皆托《易》立言。早年,他以"气为真象,事为真数"的象数观,将抽象的象数符号还原为气与人事,并要求以"实证"的方法"核其真",反对将象数神秘化。他并非执着于感性的象数层面,在将"几"的内涵改造成隐晦的、待征乃显的"物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征天地之几"、"因事见理以征几"的易几观,从而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博物之学。中晚年,他将"太极"的内涵引申为心与仁,并藉"太极不杂乎阴阳,不离乎阴阳"的太极观,建构了体用圆融的道德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9.
刘彬 《周易研究》2003,(1):19-26
本文通过对《大戴礼记·易本命》中一段资料的分析,认为这段资料的言论被置于“易”的境域中,论说者是从易道的高度阐发万物性命之理的,其论说本于古易象数,采用了“义理本于象效”、即“观象系辞”的阐述方式。由此,本文对《易传》“观象系辞”和古籍中“义理本于象数”的学术理路和阐述方式的合理性进行了哲学思考,从“象”的本质入手,给出了其必然理由。  相似文献   
120.
周欣  王烨芳  王洛丹  王滨 《心理科学》2006,29(2):341-345
本研究对54名大班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和理解能力进行了跟踪调查。一年中三次面试结果表明,约85%的儿童(M=5:10)能运用书面数符号来表征30个以上的物体的数量。至大班末,94%的儿童(M=6:4)能运用书面数符号来表征100个以上物体的数量。大班末儿童对20以内书面加法运算成绩好于20以上书面减法运算,他们在遇到需进位和借数的加减运算时会有困难。6岁儿童在对加减运算式表征中的符号-实物的转换上有困难,儿童书面数符号表征、书面加减运算及对书面加减运算式的表征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大学附属幼儿园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大班上学期好于为一般居民服务的幼儿园儿童,但无显著差异;在大班末期,为一般居民服务的幼儿园儿童的得分反超大学附属幼儿园儿童的得分,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