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第三次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林飞 《学海》2007,(3):68-72
第三次分配是克服第一次分配的弊端,以及弥补第二次分配不足的重要社会分配方式。发展慈善事业,减少贫困与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社会调节,促使更多的个人和群体参与第三次分配。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需要积极培育与发展慈善组织,建立现代财富伦理,推进慈善文化的发育与普及,增强企业家慈善捐款的热情,提高慈善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度,鼓励志愿者的慈善义工,大力推进慈善理论研究与创新。  相似文献   
82.
"科普法"于2002年6月29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科普法总则第一条中明确指出制定和颁布科普法的  相似文献   
83.
《中国天主教》2007,(3):8-10
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中国  相似文献   
84.
第三代新儒家对儒学的诠释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代新儒家在儒学诠释与创新中做出了超迈前贤的成就,代表了现代新儒学发展的四个新趋向:儒学本位坚持下的思想多元化的倾向;对知识论的注重与方法论的自觉,彰显"道问学"的转向;凸显批判精神和对话意识;批判"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儒学重建方向的肯定.与此同时,其思想也存在着内在的紧张.  相似文献   
85.
5月8日下午,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西安隆重举行。213名理事出席会议,特邀代表8人和中国佛教协会部分工作人员列席会议。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陕西省人民政府郑小明副省长莅会致贺并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86.
王齐 《世界哲学》2001,(2):78-79
为了促进克尔凯郭尔研究在华语世界中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于2000年4月达成协议,双方将联手共同推出一套十卷本的克尔凯郭尔著作中文选集。这是首次直接从丹麦文人手对克尔凯郭尔的哲学著作进行系统的翻译和介绍。该项目现已正式启动,预计将在未来的十年内完成。  相似文献   
87.
从世界来看,目前世界人口约60亿,各种宗教信徒就达48亿,占世界人口的4/5左右。从我国情况来看,我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目前,我国宗教信仰者已经达1亿多。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因此,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了解  相似文献   
88.
89.
《中国宗教》2004,(12):71-71
“勿忘世上苦人多”是1995年12月14日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成立一周年时,妙湛大和尚在病危之际用颤抖的手写下的7个沉甸甸的字。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南普陀寺慈善会成立十周年来,在慈善、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服务社会、回报众生,做了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90.
十斋日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十斋日的来源及地藏菩萨十斋日,法国学者苏远鸣与中国学者张总、王承文等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他们于佛教对十斋日的具体接受过程还缺乏深入的考察。本文就此提出补说。认为:佛教徒对十斋日的态度经过了由拒斥到吸收的过程;在统治者推行十斋日,以及民众修习实践的压力下,十斋日在盛唐、至少是中唐时期已进入佛教经典,至少在中唐时期已被信奉者归之于佛教;佛教徒对十斋日的改造使其反而取代了道教十斋日,在民众信仰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目前将敦煌遗书中的十斋日统称为《地藏菩萨十斋日》是不恰当的,后者乃《地藏菩萨本愿经》吸收十斋日所产生的结果,而它的称谓,似也应以写本中用得较多的《地藏菩萨经十斋日》为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