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受西方学术影响,中国哲学史研究自新文化运动以来采取“观念先行”治学原则。人们用某种观念统辖中国哲学文献,呈现了一种与中国人的生存和思想若即若离的中国哲学史述说。胡适的史料批判法、冯友兰的逻辑分析法、陈寅恪所谓的“了解之同情”,确立了这种哲学史研究的最初范式。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需进一步与中国传统阅读习惯接轨,陆九渊所谓“六经注我”典型地表达了这种传统读书经验。  相似文献   
52.
以言体信     
杨联涛 《天风》2017,(8):6-7
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经文:雅3:2;弗4:29语言是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人每天都会说很多的话,怎样说话,说什么话,体现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内涵,而基督徒的说话又多了一层意义:见证信仰。圣经对说话有什么样的教导呢?基督徒又该如何说话呢?一、话语的力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相似文献   
53.
张明华 《法音》2005,(3):47-47
2月1日至3日.应印度尼西亚多元文化协会邀请.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代表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召开的第一届多宗教和平与和谐教育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54.
《中国天主教》2005,(2):33-33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1日上午举行第五次学习讲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主持讲座。他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开创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宗教工作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5.
刘示范 《管子学刊》2005,(4):118-121
由淄博市人民政府、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理工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淄博市临淄区人民政府和淄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具体承办,淄博市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办的,以“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主题的第六届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9月11日至13日在淄博市隆重召开。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北京、天津、河南等地的专家学者80余位到会参加讨论,会议收到学术论文与专著50多篇(部)。与会的专家学者以“继往圣,开来学”为新时期人类谋求最大福祉的历史文化慧命为己任,紧紧围绕“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这一时代命题,密切结合我国当今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56.
唐思鹏 《法音》2005,(3):6-6
本刊讯1月11至13日,四川省乐山市佛教协会第四次代表会议在嘉州古城山湾宾馆隆重召开,来自全市9个区市县的四众弟子代表和特邀代表共52人出席会议。永寿法师在会上致开幕词。会议期间,全体代表学习了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听取并审议了传智法师作的《乐山市佛教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了心定法师作的《乐山市佛教协会第三届理事会财务报告》;听取了照观法师作的《关于修改乐山市佛教协会章程的报告》并对该《章程》作了修改。会议选举产生了乐山市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及新一届领导成员。永寿法师当选为会长,传智、…  相似文献   
5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定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死亡定义是现代生命伦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对死亡定义或死亡概念的探讨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60-70年代,由于脑死亡问题的出现,这种讨论达到其顶峰,它涉及到医学、社会学、法律学、公共政策等各个方面.我们这里要探讨的是中国文化中的死亡定义,然而,在这样的探讨作出之前,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定义死亡的原初理论,而这个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存在.我们这里要特别提到罗伯特·威契(Robert Veatch)的死亡定义理论[1].  相似文献   
58.
清远 《法音》2004,(12):43-43
11月10日至12日,新疆佛教协会第五次代表会议在乌鲁木齐市昆仑宾馆隆重召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努尔兰·阿不都满金、自治区统战部部长张玉忠和中国佛教协会陈文尧副秘书长、教务部副主任清远法师到会祝贺。103名藏传、汉传佛教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9.
《心理科学》2004,27(6):1526
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全国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各省级学会理事长联席会议于2004年10月28日至30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58理事出席了会议,占全体理事(84)的70%。各省市心理学会的理事长、秘书长(本人非学会理事)的19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0.
2003年11月29日,来自韩国、澳大利亚、匈牙利、越南等国家及中国大陆的专家学者群贤毕聚泉城济南,参加由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一届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其后的4天会议过程中,专家学者们议论风发,畅所欲言,“和而不同”,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拓宽拓深了齐鲁文化研究,可谓区域文化学术大聚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