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主要是一种道德要求,其要义是要求我国社会各界自觉热爱中华文化,自觉敬畏中华文化,自觉践行中华文化蕴含的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对中华文化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激荡的复杂局面中,中华民族既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自身在历史上形成的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也应该心系世界、心系人类,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积极贡献力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主要道德要求是:中华民族应该充分张扬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应该坚决挺立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应该理直气壮展现自己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应该共同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一极其重要的道德要求,既不能做唯我独尊的中华文化中心主义者,也不能做崇洋媚外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者。  相似文献   
22.
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不要把结果与结论混为一谈)。中文摘要以150~250字为宜。尽可能不用“本研究”“本文”“我们”等第一人称。英文摘要以150~200个单词为宜。摘要中不要出现数据、公式、参考文献。首次出现的专业名词要写全称。  相似文献   
23.
交互性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深切关心的话题,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他们的理论基本上都属于交互“主体”性理论。而舍勒却对交互性问题进行了非常独特的处理,他通过对自我的特别界定,开启了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非主体性”交互理论。这一理论被他称作“陌己感知”理论,它是一种关于陌己体验的“直接感知”理论。在“非主体性”的理论定位下,传统的交互“主体”性理论受困其中的第一人称视角问题被消除,陌己体验不再是以本己体验为中介间接被给予的,而是直接被给予的。  相似文献   
24.
赵猛 《现代哲学》2016,(3):76-81
在胡塞尔的知觉理论中,感觉材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讨论胡塞尔关于感觉材料的两种处理方案——反思模型与第一人称视角的说明,并论述第二种方案如何推动了胡塞尔从对知觉意向和感觉概念的简单处理,进入到对知觉活动的感性层面的深入分析。对感觉材料问题的讨论,一方面将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感觉概念,另一方面可以深化我们对胡塞尔的知觉理论进展的哲学动力的理解。  相似文献   
25.
吴志福 《天风》2018,(12):13-14
当前不少中国基督徒对于传统节日、风俗习惯都持强烈的批判立场。其原因有二,一个是出于极端保守的信仰观念,认为传统节日、礼俗都出自异教,如果参与就是拜偶像的行为,是违背教义的。另一个是当前有一些地区存在娱乐过度的问题,传统礼俗变成了恶俗,醉酒荒宴、聚众赌博、随意燃放鞭炮、烧纸钱甚至打架斗殴、伤风败俗的事屡见不鲜。这就造成了一些追求过圣洁生活的信徒的反对。  相似文献   
26.
意识、觉知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在日常的意识体验中,体验总有特定的体验内容。然而,意识不但关指某物,它也与特定的我粘连着。例如,你正在看一本书,你一边阅读一边建构着你读到的文本的意思;但对文本的知觉和对文本意思的理解并没有涵盖你心智中发生的一切。除了这些感知和体验的内容之外,在你的心  相似文献   
27.
杨立华 《哲学研究》2012,(10):65-70
<正>朱子自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完成《太极图说解》后,一直都在捍卫此书的基本立场。淳熙十三年与林栗、淳熙十五年和十六年与陆九渊、庆元三年与吕祖俭、庆元四年与袁枢之间的辩论,皆与《太极图说解》有关。(参见陈来,2007年)朱子在《太极图说解》中确立的本体论架构,可以说是他的中岁定法,自四十四岁撰成以后,始终没有改变。如何理解《太极图说解》中涉及的体用、阴阳概念,对于把握朱子思想中的理气关系等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8.
徐英瑾 《世界哲学》2012,(5):131-140,161
一般认为,"新实用主义"乃经典实用主义的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变种,它无法在知识论的角度接受心灵表征的客观实在性。本文则认为,反实在论并非是我们发展实用主义的心灵哲学时必然陷入的理论窠臼。如果我们采纳美国哲学家丹尼特主张的"异类现象学"方法,我们就有可能将科学方法和工具主义立场相调和,或在对他人的心灵状态做出本体论承诺时,不必向反实在论投降。  相似文献   
29.
第一人称     
本文考察了卡普兰、弗雷格和刘易斯等人的观点,对第一人称代词“我”分别从语义学刻画、自我概念以及它在信念、命题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本文首先讨论了卡普兰等人关于“我”的语义学观点.对“我”的语义学说明的困难在于:“我”确定指称的方式似乎因人而异,每个人在使用“我”时都有其特殊的指称方式;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作者同意卡普兰的观点:要通过描述“我”的使用方法而非寻找弗雷格式的涵义来刻画“我”的语义.人们使用“我”时都依赖于一个先在的自我概念.作者随后考察了笛卡尔、休谟等人关于“自我”的观点,批评笛卡尔的“主体”理解会导致唯我论和循环,而休谟的“漂浮”的“自我”则根本无法理解.作者赞同笛卡尔关于“我”是思想主体和身体共同构成的统一实体的观点.作者还批评了安斯康姆将“我”等同于笛卡尔式自我而“我”并非指称性表达式的观点,指出她无法解释为何可对包含“我”的句子做存在概括.随后,作者考察了刘易斯对“命题”、“可能世界”以及“自我”等的理解,指出:虽然在刘易斯和他之间有明显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每个可能世界是唯一的,且都把其中一个可能世界视为现实世界,但在哪个可能世界是现实世界上却发生分歧.文章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把握“自我”,这种认识方式比任何纯粹的语言学描述更基本,它是我们使用第一人称的基础.  相似文献   
30.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英雄,我们应站在民族的立场研究与评价毛泽东,这是首要的根本之点.就方法而言,我们应从历史的高度衡量毛泽东;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要抓住主流和本质,不要为支流和现象所迷惑;要反对实证主义的历史学和主观主义的历史学;要历史地、具体地分析毛泽东所犯错误的复杂原因;要实事求是地、辩证地看待毛泽东所犯错误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