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颜色概念的知觉符号表征与命题符号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启动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检验颜色概念的表征是知觉符号表征还是命题符号表征.实验l使用显性颜色概念,即颜色词;实验2使用隐性颜色概念,即隐含颜色信息的词.实验结果表明显性颜色概念的表征是知觉符号表征,而隐性颜色概念的表征是命题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22.
易学的推类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学中的逻辑问题,是一个在易学和逻辑学研究中被忽视的问题,但又是一个关系到对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和逻辑史的再认识的重要问题。易学中的逻辑是推类逻辑,本文给出了理由,同时以现代逻辑的方法给出了易学推类逻辑的形式系统,并作了讨论。指出易学逻辑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以汉字表述的特有逻辑形式,建立了中国古代的普遍语言,形成了自我满足的语义系统,其在为人们提供正确的认识方法和为古代科学提供认识工具方面与西方逻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3.
元认知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汪玲  郭德俊 《心理科学》2003,26(5):829-833
对于元认知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无论是相关还是回归都不能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即是运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路径分析表明,动机变量对元认知活动具有“供能”的作用;动机变量对元认知的影响有的是直接发生的,如考试焦虑、目标定向,有的则是以其它变量为中介而间接发生的,如动机强度、学业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24.
错误记忆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宏英  隋光远 《心理科学》2003,26(3):512-514,518
1 引言当一个人错误地声明一个新词或一个新的事件他以前见过时,错误记忆现象就发生了。对错误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但二十世纪中期以前,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正确记忆的报告上,仅把错误当作方法学矫正的对象。对于错误记忆的研究得益于1959年Deese的实验,他描述了错误记忆(false memory),但并未在记忆研究者中形成广泛的兴趣。直到1995年,Rodiger和McDermot的工作才使更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对错误记忆现象寻求更多的理解。  相似文献   
25.
陈海燕 《美与时代》2013,(7):116-118
在平面设计中,图形符号语言表达是一个创造性过程,设计师运用各种丰富的表现手法将特定的内涵与观念寓于一定的视觉形式中。同时,图形符号语言表达也是一个互动性过程,对图形意义的解读需要交流双方的理解融合,需要与交流过程中的其它因素的相互合作。随着社会文化体系与交流方式的不断深化,对图形符号语言的研究也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6.
陈逸鲁 《天风》2012,(6):65
常有人问:基督教信仰符合科学吗?这问题很有趣,但问者大多并不真正懂得科学。"科学"这词常被人挂在嘴边,其词义已被人弄得模糊不清。科学一词的拉丁文词根是"知识"或"认知"的意思,即对已知的、过去的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见,它是有限的,而非全能。世界之大并不可以用"科学"一词来概括,超越科学范畴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多得是。人类虽然需要科学知识,但科学并不能满足人类整体的需要。没有科学,人类仍可生活,但是,假若一旦人类只有科学而没有别的,人类就不可能生存。所以,人不可迷信科学。  相似文献   
27.
20世纪80年代,杨春时的《审美意识系统》《艺术符号与解释》等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审美超越性的理论,并为其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石--人类意识的总体结构理论.之后,他汲取西方现代哲学、中国老庄、禅宗美学的思想资源,关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90年代后,《生存与超越》《走向后实践美学》等著作,形成了与实践美学分庭抗礼的"后实践美学"体系,而"主体间性"理论是该美学体系的基石,促使中国美学开始向现代美学转型.杨春时的治学心得主要是:常存问题意识,不断超越自我;冲破学科界限,打通人文学科;接收西方理论要使之中国化.要有自己的创造;以思想带动学术.  相似文献   
28.
视觉符号是事物图像化的视知觉中介,它能够直接简单地将地域文化的资源物化成简单的图形,从而形成有效的传播载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地域文化是视觉符号创意设计的基础,有特色个幽拘视觉符号会传达一定的地域文化,形成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29.
介绍了解释短期后悔和长期后悔在支持“做(状态改变)-不做(状态继续)”规律上差异的三种理论:Gilovich 和Medvec 的后悔的时间性模型、Kahneman 的两情绪特性说以及张结海提出的后悔的一致性模型。  相似文献   
30.
胡塞尔在第一《逻辑研究》中提出了极为重要的符号理论,但在"超越论转向"之后,他却在重要的"1914年文稿"中修订了关于符号意识的部分核心观点,对符号意识之为一种特殊的复合意识给出了新的现象学解释。本文通过分析第一《逻辑研究》及"1914年文稿",考察胡塞尔关于符号意向的若干核心概念,揭示胡塞尔此项修订的基本特征,从而说明符号意向的复合性质植根于其"双重意向性"的"二元统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